咱别说得云山雾罩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关于“运动战”的最通俗解释是啥?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机动中保存自己,在机动中寻歼敌人,在机动中逐步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这就是“四渡赤水”的高明之处,因为红一方面军仅剩的30000兵力,是绝不可以跟敌人死打硬拼的,那是革命的本钱!


图片

剧照

研究四渡赤水之战,首先要了解战役大环境和战场的独特地形,其实早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之前,中革军委已经采纳过毛主席在危急时刻的建议:

放弃前往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的原计划,因为战略目标实在太明显,敌人正在路上张网以待,而应转道进入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这就是“通道转兵”。

红军袭取敌人兵力空虚的黔北之后,召开了重要会议,补充了粮秣新兵,下一步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决定北渡长江跟红四方面军会合。

此时的军事形势不容乐观:川军在北面守着长江、湘军自东压迫窥视、中央军和黔军从南边扑来、滇军则在西边负责封堵。


图片

剧照

换句话说,30000红军仍然处在40万各路敌人的战略包围之中,至于北渡长江(嘉陵江段)的意图,校长和他的高参们就算再菜,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于是命令刘湘以主力严防死守,川军有力一部,以潘文华为总指挥,甚至前出到了长江以南,抢占了赤水等县城。

不过在贵州境内作战也有优势,那就是“地无三尺平”,不仅山路难行,整个战场还被长江、赤水河、乌江分割成多块区域。

敌人当时并没有实现什么摩托化, 步兵对步兵,红军更有耐力和吃苦精神,这是中央军和杂牌军都比不了的,也是四渡赤水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


图片

剧照

一渡赤水

在中央军和黔军进抵遵义之前,红军主力于1月下旬主动撤出遵义,向土城、赤水方向疾进,目标非常清晰:击破川军,北渡长江。

然而在土城附近,红军主力与川军郭勋祺部猝然遭遇,随即爆发了“土城战役”,川军战力不弱且援兵源源不断,土城战役不胜。

打不赢就走,红军主力随即脱离战斗,向西第一次渡过赤水河,进至滇西北的扎西地区休整待机,同时进行了著名的“扎西整编”,充实了战斗力并甩掉了一切包袱,换句话说,既然北渡长江为敌所阻,那就暂缓实施,再寻机会。

敌人判明红军位置后,调集薛岳的八个师、王家烈的五个师、川军的三个师,分数路追过赤水河,企图在长江以南、横江以东、叙永以西地区,跟中央红军进行决战:敌众我寡,这仗还是打不赢。


图片

剧照

二渡赤水

无论是中央军还是杂牌军,山地机动能力都不是很强,各纵队、各师乱七八糟西渡赤水河时,不仅战斗序列前后脱节,战场上也留下了许多空隙。

既然打不赢,那就继续走,及至敌人大部涌过赤水河以后,趁包围圈还没有彻底形成,红军主力突然秘密折返,在敌人的缝隙中第二次渡过赤水河。

此时敌人的大部已经渡过赤水河,黔北地区重新空虚起来,于是红军击溃少量黔军,勇夺娄山关再占遵义。

而后续敌人中央军的两个师,刚刚渡过乌江正在向黔北赶来,结果被势如破竹的红军迎面粉碎,两个师大部被歼,光俘虏就3000多。

这就是“打得赢就打”!也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大胜,缴枪缴弹又俘敌,关键是士气大增,毛主席的军事威信重新树立起来!


图片

态势图

三渡赤水

应该说,在这一时期的作战中,校长和他的幕僚高参们,指挥方式仍然停留在“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的水平上,总以为红军会正面硬刚,结果却是屡屡扑空。因此敌人尽管兵力众多,但是在机动上显得非常笨拙,总是慢红军半拍。

当然,红军能够破译敌人的密电码,也是有利因素之一,敌人的兵力部署和即时动向,我方总能大致掌握,从而能够避实就虚。中央军两个师被歼后,校长捶胸顿足大骂手下无能,亲自飞到贵阳督战,命令各部重新向黔北包围而来。

既然敌人重兵围来,那还是“打不赢就走”,没等各路敌军在黔北完成汇合,红军于3月16日第三次从茅台镇附近,向西渡过赤水河,把20万敌军甩在黔北地区。


图片

剧照

四渡赤水

校长的老毛病又犯了,坚持判断中央红军这次肯定是要北渡长江,遂急令所有部队向川南进击,企图包围红军于古蔺地区。

在敌人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况下,红军以一部伪装主力继续向长江南岸靠近,引着大批敌军追击而去,哎,校长总是被牵着鼻子跑路,这习惯很不好。

而红军主力再度折返,一路向东第四次渡过赤水河,此时不仅黔北彻底空虚,连乌江以南贵阳周围,敌人也稀稀拉拉没有几个兵了,红军大队快速南下渡过乌江,前锋还作出攻击贵阳的姿态,把校长吓得半死。

其实校长可以逃的,但是真心挂不住脸,打吧?贵阳城里只剩下四个团,其中还有一个没啥战斗力的宪兵团;逃吧?让被“围剿”的红军给撵出行营,以后没法在江湖上混了,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调在滇黔边境上的滇军孙渡纵队前来“救驾”。


图片

剧照

千不愿万不愿,校长还是下手令调孙渡驰援贵阳,于是云南门户大开。而红军奔袭贵阳只是虚晃一枪,发现孙渡三个主力旅东来后,迅即调头入滇,几乎是与滇军擦肩而过,杀入云南腹地,当时在昆明的龙云,身边只剩下几个保安团了。

就这样,通过两次往返、四渡赤水反复调动敌人,红军转战两个月后,终于跳出了40万敌军的包围圈,把中央军、黔军、川军、滇军通通甩在了身后,足足拉开了七日以上的行程。入滇后再次佯攻昆明,主力却折向滇西北,巧渡金沙江成功,顺利进入川康地区。

川康地区的敌人是刘文辉的川军,战斗力明显不如刘湘所部,经过著名的安顺场战斗、泸定桥战斗等等,红一方面军终于绕了一个大弯,实现了与四方面军会师的战略目标。


图片

剧照

四渡赤水演绎的是“兵无常形”,也就是红军完全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顺势而为随时调整行军路线,除了事前有一个战略目标外,并无预设的完整作战方案,所以才被誉为“神来之笔”,作战中正确地处理“打”与“走”的关系,把运动战的速度和灵活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另外一个高明之处,是保密性非常之好,不仅敌人多次误判红军的意图,甚至连指战员们都不清楚野战军每一次的战术目标,而且总要比敌人多走许多路(走弓弦嘛),期间牢骚也是不少。直到二渡赤水以后,校长才隐隐感觉到,对手可能换人了!

整个四渡赤水期间,红军虽有数千人的伤亡,但是中央红军的基本盘保存了下来,并且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红军也从近乎绝望的险境中跳出来,最终实现了进入四川与四方面军会师的战略目标,战役指挥堪称精妙绝伦。


图片

剧照

薛岳率兵吭哧吭哧追到金沙江南岸时,红军已远去多日,只能望江兴叹,自愧弗如,其实也不全赖他,有校长坐镇瞎指挥,结果不会意外。

所以美国作家才说: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读一读《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歌词,应该会有所感: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

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图片

要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