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有一支英勇无畏的抗日武装——东北抗联。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抗战胜利,这支队伍在黑土地上进行了长达14年的不屈斗争,为全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6年3月的一个夜晚,杨靖宇指挥第1军在辽宁辑安县三道崴子设伏,成功全歼日军讨伐队,缴获多门迫击炮。
几个月后,在本溪县摩天岭大榆沟,第1师又对尾追的敌人进行伏击,毙敌30余人,其中包括日军今田大尉,还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
这些胜利不仅增强了抗联战士的信心,也让日伪军闻风丧胆。
紧接着,杨靖宇率领第1军军直部队在通化四道江地区再次给敌人沉重打击,毙伤俘虏50余名伪军,并缴获一批军用物资。
尤其痛歼大汉奸邵本良的胜利,更让抗联声威大震。
同年6月和11月,抗联第3军主力开辟新的游击区,歼灭大量敌人。
到了12月,第3军西征部队在海伦冰趟子设伏,消灭日军3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成为抗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之一。
根据统计,从1936年10月到1937年6月,第3军作战上百次,毙伤俘敌1100余人,缴获大量军械弹药。
从1938年冬到1939年春,抗联第1军与第2军联合作战,连续冲破敌人的“围剿”,不断袭击敌人据点,给日伪军造成重大损失。
然而,日寇为了切断抗联与老百姓的联系,实施了“归屯并户”、“集甲归村”等残忍措施,将抗联逼入绝境。
1939年12月,寒冷的北风呼啸着,饶河县深山里的抗联第二军2支队正面临极度困境。
由于日军的大规模搜山行动,2支队不得不躲进深山,时间一长,物资匮乏,粮食早已吃光,树皮草根也成了珍贵的食物。
面对凛冽寒风,战士们的御寒衣物严重不足,处境十分艰难。
一天,侦察兵带来了好消息:他们发现了日军藏在山沟里的三个被服仓库,守军只有百余人。
2支队指导员王效明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
支队长李忠义听后非常兴奋,如果能拿下这三个仓库,战士们就有御寒衣物了。
于是他迅速与王效明商议部署方案,将袭击队伍分成三个小分队,准备发起突袭。
经过一番急行军,晚上9点左右,大家到达指定地点,等待时机。
随着对面山坡上的信号灯亮起,三个小分队开始行动。
在王效明的指挥下,战士们迅速干翻几个日伪军,摸到了仓库边。
砸开大门后,灯光照射下,里面堆满了棉衣、棉裤、棉鞋,还有许多皮大衣和零食罐头。
李忠义下达命令:“只拿皮大衣,其他的一概不要,等会一把火烧掉。”
为什么只拿皮大衣呢?
因为相比棉衣棉裤,皮大衣不仅能防水还能御寒,而且十分耐磨。
更重要的是,为了节约时间尽快撤离,只能专挑有用的物品,防止被敌人追上。
就这样,小分队成员们背着几大捆皮大衣迅速撤离。
这次奇袭不仅解决了抗联战士的燃眉之急,也展示了他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顽强毅力。
1940年2月23日,一个极其寒冷的冬日,杨靖宇将军在濛江县西南的三道崴子陷入重围,最终壮烈牺牲。
他的牺牲,标志着抗联斗争进入更加艰难的阶段。
尽管如此,抗联的精神并未消逝。
到1940年底,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队伍除东北抗日联军外,还有大量的地方武装和民兵,总数已达50万人,在华北、华中、华南创建了16块抗日根据地,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941年春,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和第三支队王明贵部及金日成率领的第一路军部分人员相继返回东北,继续坚持抗日斗争。
抗联小部队回东北活动的基本任务是搜集军事情报、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和组织活动、联络留在东北的抗联部队等。
其中人数最多、活动时间最长的就是王效明率领的小部队。
他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坚守着对抗日侵略者的坚定信念,铸就了不朽的抗联精神。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正是这些英勇无畏的抗联战士,在最艰难的时刻,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