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怎么穿线、用平针绣法如何绣一只蝴蝶……社交平台上,潘玉琴,这个来自贵州从江的00后绣娘用镜头记录着自己的日常生活。

  在潘玉琴的账号里,出现最多的就是苗绣技艺的展示。从小喜欢苗绣的潘玉琴,零基础开始学习,至今已经绣了五年。这期间很多人在社交平台上找她完成绣品、请教苗绣技艺。

  苗绣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苗族妇女智慧的结晶,更是苗族人代代相传的民族记忆,被称为苗族“穿在身上的史书”。现在像潘玉琴一样,更多的当地年轻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让苗绣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贵州、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当非遗苗绣遇上新茶饮,年轻绣娘与茶百道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一个从一针一线到一茶一杯的故事由此展开。

  绣娘故事:针线间的温度  

  在苗绣传承中,绣娘们是最坚定的守护者。当年轻的绣娘接过苗绣这门手艺,古老的非遗就有了更多现代的演绎方式。

  与潘玉琴通过社交平台展示苗绣技艺的魅力不同,年轻绣娘石朝琴让苗绣以“穿越”的方式是与电商结合。早前村里老人辛苦绣出的绣品,因无人问津往往只能低价贱卖,石朝琴决定试着改变这一现状。起初,她自掏腰包收购绣品,四处奔波售卖,只为让承载着苗族文化之魂的绣品找到它们应有的价值与认可。后来,石朝琴敏锐地捕捉到了电商机遇,为村里的绣娘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界的销售大门。

  不仅如此,石朝琴还将村里众多技艺高超的绣娘组织起来,从单打独斗,到带领团队共同前行,石朝琴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成长,也坚定了传承家乡非遗的信念。

  潘玉琴和石朝琴两位年轻绣娘用行动诠释着对苗绣传承的热爱和担当,她们尝试探索更多可能,让苗绣这一非遗代表被外界熟知。“活”在当下,融入生活,或许是非遗最潮的表达。 

  苗纹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2024年中秋节前夕,潘玉琴和石朝琴受茶百道的邀请开启了限定苗纹包装的创作及推广之旅。以贵州苗族刺绣花卉纹样为灵感,绣娘们与茶百道团队共同创作限定苗纹图案,并将图案在茶饮包装上呈现,推出茶百道“中秋限定苗纹杯”。

  为什么是苗绣?事实上,这次合作并非茶百道非遗传承方面的“临时起意”,在主动对接关注乡村女性非遗从业者的公益组织时,茶百道发现苗绣传承群体中不仅有年长者,更有不少年轻绣娘的身影。年轻绣娘对新茶饮的关注度是不是更高?她们对新茶饮与非遗融合会不会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传承非遗的年轻人与茶百道年轻的消费群体有着共通性,新茶饮与苗绣文化随即擦出火花。创作过程中,两位绣娘将自己对苗绣的理解与热爱融入其中,经过深入研究苗绣的图案、色彩与工艺,绣娘们与茶百道的设计师将传统苗纹纹样进行了创新。

  最终,融入限定苗纹图案的茶百道“中秋限定苗纹杯”精彩亮相。此外,茶百道更是把与绣娘们共创的苗纹图案,运用到日常,一同推出了发卡、精致扇子等在内的一系列苗纹周边,并邀请非遗传承人通过短视频展示苗绣技艺背后的故事。

  由于中秋限定苗纹周边获得了消费者的热烈反响和积极互动,目前,两款融入苗纹元素的纸杯,作为常规杯,已在茶百道全国8000+门店陆续投入使用。凭借庞大的门店网络,无论身处繁华都市还是偏远小镇,只要有茶百道门店,消费者就能接触到苗纹杯,感受苗绣文化的独特魅力。非遗文化就这样通过茶百道,被推广到了更广泛的群体中。

  以“茶”为媒,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并非只能束之高阁,通过创新设计与传播,它可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新茶饮的代表,茶百道拥有大量年轻消费群体,这使得“传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一杯杯融入非遗元素的茶饮,变得生动且具体。年轻消费者在享受美味茶饮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非遗文化的熏陶,成为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未来,我们期待有更多像茶百道这样的品牌涌现,共同推动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张海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