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 滨

电炉上的小锅咕嘟冒着热气,音响里传出低沉婉转的山歌。在贵州省黔西市化屋村的苗绣工坊,市级苗绣非遗传承人杨文丽手持蜡刀,往锅里一蘸,随即在一块绣布上画起来。时而蜿蜒迂回,时而徐徐向前,待到形成闭环,一条灵蛇跃然布上。

循着图案轮廓,借助马尾绣、剪纸绣等绣法,红、绿、橙三色丝线依次附着。不到20分钟,灵蛇图案变得惟妙惟肖。再经过裁剪加工,一个钥匙包制作完成。“钥匙包由纯手工绣制,寓意平安吉祥,这次外观设计融入蛇年元素。把这个苗绣一挂,祝福就在身边!”杨文丽说。

特色苗绣不仅能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如今,杨文丽组建了设计团队,创新苗绣服饰的款式、色彩和配饰,同时发力文创领域,制作挎包、围巾等产品,逐渐赢得认可。

“我们还设计了一款单肩包,既有灵蛇图案,也有山川、花朵,还有反映生活变迁的五彩线条。”杨文丽说,产业兴起来、村寨美起来,苗族群众的生活像苗绣一样多姿多彩。

原刊于《人民日报》(2025年01月23日 第 10 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