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声辞旧岁
年味渐浓迎新春
广东地域广阔,广府、潮汕、客家文化在这里交汇,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和节庆活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贴春联、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都有之,但在不同的地方,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
“广东味·家乡美”栏目推出年味特辑,在春节期间,带大家感受广东春节年俗文化,欢迎大家来广东过大年,感受浓浓年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天是腊月廿四
南方小年
许多广府人开始“谢灶”“开油镬”
各家各户开始打扫卫生、购置年货
热热闹闹迎新年
跟着粤姐姐一起来看
广府地区是怎么过年的~
广 府 年 俗
对广府人来说,春节一般从腊月廿三或廿四“谢灶”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结束为止。
俗谚“年廿三,洗衣衫;年廿四,扫屋子;年廿七,执归一;年廿八,洗邋遢;年廿九,脏物都搬走;年卅晚,团年饭后去卖懒”,讲述的就是广府地区每逢年关忙碌而又热闹的场景。
开 油 镬
“开油镬”是广府人过年的传统习俗,取“起镬”之意头,一般会炸蛋散、油角,寓意来年能出众,又寓意“炸喜炸喜”,祈求新的一年里能喜事多多。
广州、佛山等地在年廿四这天还会炸上煎堆备用,寓意“煎堆碌碌,金银满屋”。
蒸 糕
很多广东人过年都有蒸糕、吃糕的习俗,以求来年财旺行运、步步高升。
除了蒸年糕,还有蒸萝卜糕、马蹄糕和九层糕等,不仅好吃又讲“意头”,象征着“步步高”。
“洗邋遢”、贴挥春
临近过年,广府地区有“年廿八洗邋遢”的传统,即在农历腊月廿八前后进行大扫除,把住处打扫干净,迎接新一年到来。
“挥春”在粤语是春贴的意思,年前在住宅张贴新年挥春,寓意着去旧迎新,迎来新的一年。
挥春的款式有很多,除了寓意“福至临门的“福”字挥春,还有各式各样祈求新年好运降临的大字挥春。
团 年 饭
团年饭也叫年夜饭,这是广府人过年的重头戏,是一家人一年当中最为讲究和隆重的一餐饭。
广州有“无鸡不成宴”的说法,广府人喜欢白切鸡,也称“白斩鸡”。烧肉寓意“红皮赤壮”。当然也要有鱼,寓意“年年有余”。此外,更有芋头扣肉、发菜焖猪利、生菜以及老火靓汤等传统佳肴。
行 花 街
广州素有“花城”的美誉,广府春节“行花街”的历史由来已久。西汉陆贾所著的《南越行纪》记载,当时的妇女“以彩丝穿花心,以为首饰”。明代,广州花市已是著名广东“四市”之一。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亦有相关记载。
广州真正成规模的迎春花市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初。民国初期,广州拆城墙开马路,花市空间扩展。“年三十晚行花街”逐渐成了广州市民的习俗。新中国成立后,“行花街”民俗有增无减,发展规模越大。
“行花街”民俗除了影响到珠江三角洲一带城镇,香港、澳门等地亦有花市,并辐射至东南亚等地的华侨聚居区。2021年,春节(行花街)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在2024年作为“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春节成功申请世界非遗做出贡献。
在广州,“行花街”的高潮是在团年饭后。大人和孩子喜欢金桔,又好看又好吃,寓意“大吉大利”;年轻人喜欢大朱砂桔和吊钟花,寓意“财源滚滚,大展鸿图”。
舞 狮
在广东地区,更多人将“南狮”称为“醒狮”,佛山市南海县是其发祥地。醒狮原名瑞狮,意为吉祥如意,直到鸦片战争战火蔓延到南方,因为“瑞”字方言谐音“睡”,具有民族忧患感的佛山人便将其改为“醒狮”,寓意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从此,“有华人之处,必有醒狮”,这成为了扬民族之威、立中国之魂的重要仪式。
摆 年 桔
在粤语里,“桔”“橘”与“吉”谐音,因而家家户户在新春期间摆上一盆年桔,寄寓新年大吉大利、吉祥如意。有民俗专家认为,摆设年桔为春节助庆的做法,是广府首创。
人们在家摆放年桔时,通常会在上面挂上几个“利是”,在广东,红包即是“利是”,又称为“利事”,也有人写作“利市”,这一词在古文中早有记载。
拜年时讲“恭喜发财”
派“利是”
“恭喜发财”是广府人拜年最多的用语,其中也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据民间说法,清代时,每逢过年,广州十三行的一些中国人都会到行商商馆里去拜年,一进门便不停说“恭喜发财”。此后“恭喜发财”广为流传,成为一句常用的新年祝福语。
在广府地区,春节期间,长辈会向来拜年的晚辈派“利是”,借此表达对晚辈的祝福。
节后返岗,很多未婚人士遇到已婚同事还会“逗利是”,先道一句“恭喜发财”,紧接着添一句“利是逗来”。“利是”金额多少无关紧要,大家更注重“意头。”
闹 元 宵
在广府地区,元宵节又称灯节,从初十就开始“开灯”,街巷摊档竞售各式花灯,争奇斗丽,节日气氛浓郁,各式各样的彩灯琳琅满目,近年更发展出光影水秀表演、沉浸式光影艺术展、大型3D投影等形式,可谓灯火似海,流光溢彩。
丰富多彩的广府年俗还有很多
每个习俗的背后都传承着
本土特色的传统文化精神
你家里还有哪些
传承下来的广府年俗?
快来评论区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来源:南粤女声综合中国新闻社,花都广播电视台,大洋网、科普广州、广东文体广播、广州广播电视台、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