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接到这个选题的时候,我和另外一位导演张怡老师都会有一种“黑匣子”感——我们彼此并不事先知道能记录到什么,会创作出什么。结果就是那么巧,我找到了正在抢救的国家级非遗——平讲戏;她看到了传统文化和乡村在现代艺术家向阳手里的重构和表达。
四坪村,位于福建屏南大山深处,村落留有明清时期的马头墙、瓦片青石路、夯土墙。由于村里的人口一度衰减到只剩下9户,曾被判定为拆除复垦的村落。在林正碌先生的修缮下,原先被挖土机犁过的地沟,被修复成了围绕村庄的一条水系;村庄原有的风貌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又暗合现代人的活动动线。
四坪村经过持续修缮之后,在绿水青山之间展露出动人心魄的传统之美。任何角度都能出片的地方,确实是当时我选择开拍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黄墙黛瓦出图美
正巧屏南县政府和高校合办的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在村里设了点。研究院负责人潘家恩教授带我参观这里,说村子修得很美,各项发展蒸蒸日上,传统文化保护也是他们的工作。而他们正在帮助一个人,就这样我见到了潘家挺。
我印象很深是,见到他之前,乡村振兴研究院的桌上正放着一本画本,讲的是西天取经的故事。好巧不巧,村里供奉的也是孙悟空。屏南平讲戏是闽剧的前身,但在经历了极速城市化以后,带来的生活方式巨变,方言衰退,乡村青壮大量流失,村集体经费非常紧张,老艺人不断凋零。潘家挺就是在这样“九九八十一难”的环境下开始保护平讲戏的。
文化振兴的目标很清晰,落到现实中困难重重。正如我观察到的,大量活跃人口流失与乡土集体生活衰退是既定现实。乡土文化如果继续在这种人和环境的双重缺失情况下,是无法延续且找不到附着的载体的。
而平讲戏这个曾经在70年代差点就被判定断档的国家级非遗,能在这种情况幸存至今,实属有点蹊跷。我继续挖掘之后,发现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尝试抢救。这个背后,另外有一批人——周芬芳和她的同事们,是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反复寻找方向,默默帮助乡村文化寻找能够传下去的手艺人,帮助他们申请非遗和现在的活化运用。我们还能见到平讲戏,全部仰赖20多年间的力挽狂澜。
镜头带来的观察者效应,有时候确实能推动现实改变。在陪伴和记录的过程里,我记录到这个“戏疯子”肉眼可见的成长。他不停奔走和不耻下问,让人们逐渐聚拢到他的身边。研究院帮他出谋划策;老艺人们陪他一起修复了剧本;周芬芳老师帮潘家挺找了陈楠师傅去学艺;合作社帮忙组织了演出;孙恒老师帮他成了村里文艺队的领头人并传播村歌;村里的新村民帮助他直播起“平讲戏”的排练、积极参加文艺晚会;当地各级政府和村民们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
这一切,最终凝结成了一出新编小型平讲戏,这是村里四十年来第一次唱响的新戏。远近村民,听见消息,能赶回来的大多都到了现场。伴随着老调新唱,村民们神情激动、眼眶湿润,也让剧团整整演出了3遍。
而四坪村被镜头聚焦之后,开始被外人知晓,渐渐萌发了生机。到村里的路也罕见地热闹了起来,甚至携程上都看得到攻略了,已经可以算是《老树发新芽》了。
让我来写这篇导演札记,我感到有些惶恐:一方面,我不安于在真正扎根一线的乡村工作者面前谈论文化振兴这样宏大的命题;另一方面,我关于文化振兴的观察和思考尚浅薄。但这已经是我在那段时间中全部的心血凝结和镜头记录到的小小一角,希望大家能喜欢。也希望这集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和活化过程,能成为观察文化振兴道路上那些复杂问题的切入口。
编辑: 傅群
责编: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