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即将诞生,当时全国正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新政府需要通过各项措施稳定政权、恢复秩序,塑造全新的国家形象。而国徽作显然是首当其冲的重点项目。对于这项任务,设计者们都深知,国徽可不只是一块简单的图案,它代表了国家的精神面貌、历史传承与未来展望。
1949年7月10日,《人民日报》发布了关于征集国徽设计方案的启事。启事明确指出,设计必须符合三个基本要求:首先是要有鲜明的中国特征,其次要体现新中国的政治特征,最后要求形式庄重且富有典雅。消息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全国各地设计师、艺术家的热烈响应,设计方案纷至沓来。
国徽
令人吃惊的是,当全国共收到900多份设计方案后,却没有一份能够完全符合要求。面对这样的结果,设计委员会深感困惑。有人在设计中过度强调了中国传统元素,想通过古老的象征符号传递历史文化,却忽略了新中国的政权特征;有人则过度模仿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设计风格,失去了中国自身独特的民族气质;还有一些设计,形式浮夸、图案花哨,像极了商业品牌的标志,这无疑令评审们感到更加失望。
为了尽快拿出一份令人满意的国徽设计方案,张仃与钟灵等设计人员几乎废寝忘食,埋头苦干,时常夜以继日地修改草图,力求将所有细节做到极致。他们最终在开国大典前提交了五份方案。尽管这些设计在形式和内涵上相比之前的版本已有显著进步,但依然无法完全满足当时对国徽的高标准要求。
在一次讨论会上,虽然大多数人对这些方案表示认可,但还是有人认为,国徽的设计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毛泽东主席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果断拍板:“国旗已经决定了,国徽可以稍微慢一点决定。”他决定保留原设计小组,继续进行国徽的进一步设计优化。
国徽
随着开国典礼的圆满落幕,周恩来总理接过了国徽设计这一重要任务。为了确保国徽设计的质量,国家决定采取竞赛的方式,挑选出最符合要求的方案。此时我国分别组建了两支设计小组:一个是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林徽因领衔的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组,另一个则是由美术家张仃等人组成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组。两组在设计理念、艺术风格、表达方式上各有千秋,展开了激烈的竞赛。
在这个过程中,林徽因与其团队差点设计出被选中的国徽方案。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古代玉璧,采用了金色、玉色和红色三种主色调。设计的核心部分是一个简洁优雅的玉璧,周围环绕着齿轮和五星图案。色彩的搭配简洁且富有深意,构图上也力求简洁清新,传达出一种独特的现代美感。
这一方案虽然设计精美,但在审查过程中却未能最终获得通过。主要原因之一是,设计中的齿轮元素显得过于微弱,几乎不为人察觉,未能有效地体现出工业和工人阶级的象征意义。而玉璧上的卷草花纹过于复杂,这一设计在现实中难以大规模制作,也不符合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所以即使这一方案的艺术性得到了高度评价,但它在符号清晰性和实际应用性方面的不足,最终导致它未能入选。
国徽
与林徽因的方案相比,张仃等人提出的设计则更具大胆和现代感。张仃的团队决定以天安门为核心元素,象征着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设计中的色彩鲜艳且层次分明,风格偏向写实,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这个方案更加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团结,并且在艺术语言上更符合当时政治和社会需求。
尽管林徽因的方案未能最终入选,但她和丈夫梁思成并未因此退出设计过程。周总理在此时决定邀请林徽因夫妇继续参与国徽的后续设计工作。尽管两位设计大师都身体欠佳,常常抱病工作,但他们依然日夜奋战,继续修改和完善国徽设计。正是在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下,经过多次讨论与改进,一个接近如今国徽设计的方案终于定型。
最终设计方案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并正式通过。这一版本的国徽较之前的设计更加完美、更加全面。它的主体部分由金色五星和天安门构成,五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地位,天安门则象征着五四运动和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红色背景代表着革命先烈的血与牺牲,而底部的齿轮和稻穗则象征着我国工农联盟的团结,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人民基础。
国徽
国徽的设计终于敲定时,毛泽东主席满怀欣喜,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笑容,连连称赞:“我们的国徽终于敲定下来了!”这是设计工作的一次重大胜利和新中国迈向更加完整与成熟的重要一步。1950年9月20日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和讨论,国徽正式向公众公布。
对于参与设计的林徽因和梁思成来说,这一天无疑是一个漫长且充满压力的过程的终点。他们一直在全身心投入这一关乎国家未来的重要任务中,承受着巨大的工作负担。林徽因尤其如此。她早已身心疲惫,虽然她坚强地支撑着,但长期的劳累和压力最终还是让她的身体未能承受住。在这项伟大任务完成后,林徽因的身体状况急剧恶化,不久后,她因过度劳累倒在了病床上。那一刻她为国家的设计付出了最后一份心血。
如果没有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的参与,这一国徽的设计可能无法呈现出如此生动、富有深意的图案。每一条线条、每一个元素,都承载着他们的智慧与心血。特别是林徽因那种坚持与奉献精神。每当我们站在国旗下,唱响国歌,注视着国徽时,应该永远铭记,正是这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人们,才让这一切成为可能。
国徽
国徽不光是一个符号,它更承载着整个民族的精神与历史,象征着新中国的崛起和伟大的国家力量。作为一个国家的标志,国徽代表了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底蕴。每一个细节、每一项元素,都凝聚了设计者们的心血与智慧,彰显了一个崭新的国家自信与力量。
林徽因在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坚持与奉献精神,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尽管她已经身患重病,身体状况堪忧,但她从未考虑过放弃。无论是白天的繁忙讨论,还是夜晚的细节调整,林徽因总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她将对祖国的深沉热爱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倾注在每一寸设计之中,力求让国徽的每一处都能准确地传达出中国人民的决心与信念。
林徽因的付出,无声地向世人展现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她将个人的痛苦与疾病放在一旁,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事关国家未来的重大任务中。她深知这是一个艺术创作,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传承,一份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她的精神与坚持感动了无数人,也让我们在今天回望那段历史时,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力量。
国徽
在我们今天注视着飘扬的国旗,唱响着雄壮的国歌,心中激荡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对那些为祖国付出了巨大心血和努力的设计者们的敬意。无论是林徽因,还是她的丈夫梁思成,抑或是其他参与国徽设计的工作人员,他们的贡献都在默默地塑造着我们国家的未来。正是这些无名英雄的贡献,才有了今天屹立于世界的中国,才有了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自豪与骄傲。
参考资料:当年林徽因、梁思成奋力保护的,不只是北京中轴线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