蘸饱了墨汁,吕颂宪挥毫,隶书、篆书、楷书、草书的“福”字先后跃然纸上。不到半小时,他已写了十余副春联,福字更是数不清。


吕颂宪给市民写福字。文汇报记者 周辰 摄

今天(23日)早晨,黄浦区文庙路变为限时步行街,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几乎人人手中都举着墨迹尚未干透的红纸,黄浦区书法家协会的老先生们一人一案,免费为市民写春联,这个洋溢浓郁年味、富含海派元素的春联大会,由上海老城厢发祥地之一的黄浦区老西门街道坚持举办,绵延至今整整20年。

即将到来的2025乙巳蛇年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人们因此有了更多的期待。吕颂贤70岁了,他还要继续写下去;文庙路上敬业中学的学生也拿起了毛笔,稳稳当当、有模有样;市民胡先生想起了小时候,自己也是这样来到文庙领春联,一晃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年味始终留驻老城厢,“希望传统文化越来越越好”。

天下第一福

春节前夕,贴春联是每个家庭“仪式感”里的重中之重。小孩子领受“任务”去文庙领春联,再由家里有经验的长辈用浆糊贴到门上,“春联贴得服帖,一年顺顺利利、福气满满”。

这是许多老城厢居民印象中过春节的场面。1984年,初中生小胡举家搬至文庙路,那时文庙就有书法家义务为市民写春联的传统。小胡从小练书法,不仅爱看书法家当场写春联,也会亲手写春联。


时至今日,小胡成了老胡,领上一副沁满墨香的春联的习惯也一直保留着。每年春联大会,他总是早早到场,今天他走到吕颂宪的案前问道:“请您写一张‘天下第一福’好吗?”

吕颂宪便了然了,这是懂得书法的。所谓“天下第一福”,在字形中巧妙融入“子、田、才、寿、福”五个字,字形优美、寓意丰富。“贴春联、看灯会,这些是我们从小看到大的东西,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总有浓浓的情怀和情节在其中。”

吕颂宪写完“天下第一福”,下一个排队的市民提出想多要几副春联送亲戚,写的人和等的人都不疾不徐、乐在其中,在吕老看来,这也是书法的魅力所在,“作为书法家,我们有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写春联就是一个和广大市民交流与传递文化魅力的契机。”


吕老的书法技艺是童子功,为市民义务写春联这件事已经坚持了几十年,每到过年前他几乎天天往外跑,“在黄浦区多个街道写,一写就是好几天,四处都人山人海,受欢迎得伐得了。”

“大笔点春”,推介年味

春联大会现场,泼墨挥毫的还有一张张年轻的面孔,领春联的队伍慢慢聚集,大家越写越有劲。得益于首个“非遗版”春节,今年的春联大会有了多种多样的呈现与表达。



活动拓展出“春联文化体验区”“互动体验区”“非遗文化展示区”“民俗游戏区”和“幸福市集区”,除了专业的书法家协会会员,还有来自社区的书法爱好者、小学员在现场“大笔点春”,将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融入一副副楹联和一张张福字,赠予各界来宾;市民群众还可以体验传统拓印,以及灯彩、剪纸、捏面人、糖画、中国结等非遗民俗项目,展示让市民“零距离”感受浓浓年味。

在黄浦区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翁卫民看来,“文化要靠年轻人代际传承,接得住、传得远,文化才能真正发扬光大。”春联大会,正是希望“以联为媒”,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新内涵。

春联如同一个“压缩包”,浓缩了祖祖辈辈美好的追求与心愿。近年来,老西门街道坚持举办春联大会,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不仅吸引周边居民,还有从上海其他地区专门赶来领字的市民,其中年轻人的面孔越来越多了,这让书法家协会的老先生们倍感欣慰,“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的同时,思路活跃,连带着写春联这项古老的传统也有了新的活力。”


譬如本届春联大会,创新性地走出老西门,在大世界、思南公馆等地举行了预热快闪活动,街道还特别印制了10000副春联赠送社区居民,还在春联大会现场引入老字号展销、乡村振兴农产品展览、爱心义卖等等,来自黄浦区阳光学校的孩子们通过爱心义卖收入228元,计划在春节后将这笔“收入”捐给更需要的人。

“老西门春联大会不仅打造了民众参与和文化交流平台,更是一场推介‘黄浦年味’的年度盛事。”在老西门街道党工委书记潘燕兵看来,已开展二十届的春联大会搭建了一个公众参与文化创作与城市建设的广阔平台,激发了广大市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文化创作热情,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可以通过撰写春联来表达对新春的美好期许和对城市的深切祝福,凝聚了市民的向心力、认同度和归属感,让民众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到城市文化发展和创新之中,共同营造出充满活力与温馨的城市文化生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