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静水流深——杜大恺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观众可以在本次展览中一睹杜大恺自2006年以来创作的纸本水墨、纸本水彩、公共艺术等210余件(套)艺术作品。据悉,展览将展至4月6日。


杜大恺 唐宫佳丽 重彩壁画-1 320cm×7200cm 1992年


杜大恺 蒙古 纸本设色 123cm×245cm 2018年


杜大恺 法国阿尔集市 纸本设色 69cm×260cm 2011年

跟随展厅的游览线路,“人间”或许是最先进入观众视野的景象,它当然不仅存在于《蒙古》《法国阿尔集市》《唐宫佳丽》等着力描绘“人”“人群”及“历史人物”的作品,也存在于《黄土千年话今昔》《潭深影亦深》《椰祭》等“人”虽不在场,画中物却与人紧密相关的作品。其中所勾勒的既有北方苍茫的老城景致,还有山水间肃穆的古刹凉亭,也有桌案上整齐排列的瓜果蔬菜,不论题材意境如“人间有味是清欢”那般真挚旷达,还是像“人间烟火,最抚人心”一般平凡喜乐,我们总会沉浸于画中那份人间况味。


杜大恺 黄土千年话今昔 纸本设色 117cm×201cm 2012年


杜大恺 潭深影亦深 纸本设色 199cm×103cm 2012年

“写生”是杜大恺描绘“人间”的方法,也是我们理解眼前作品生命力的途径。贡布里希借由中外画家绘制同一风景,提出了其经典论断“中国之眼”和与之匹配的中国人的“心理定向”,他认为中国画家在写生创作时更倾向于画其所想,而非画其所见。在这样的视角里,创作者会将主体情绪融入对绘制对象的选择与刻画当中,最终得到融合着自身理性思考与感性抒发的作品。可以说,展出作品将所绘对象的客观形态与艺术家创作时的主观处理清晰且平衡地传递给了观看者,我们一方面可以在清雅的水墨中回归杜大恺的写生现场,感受那份人间生生不息的活力,感受那份藏于画中万物内在的清远与庄严。在此意义上,杜大恺画中图景是同时包含着传统中国诗画境界与个体人文关怀的有机的“人间”。


杜大恺 梅州行之一 纸本设色 123cm×248cm 2015年


杜大恺 梅州行之二 纸本设色 123cm×248cm 2015年

“水”是在本次展览中不断出现的题材。在杜大恺笔下,水可以是丰富构图,衬托主体的视觉元素。例如,《梅州行之二》中山脚下滋养稻米生长的水田池塘,《梦里难觅此山水》中映射天地的深邃湖泊,《梅州行之七》中与古城伴生的碧色河流,《梦回爱琴海》中静静的爱琴海。水也可以是被单独描绘的视觉中心。例如,《水》中着重突出了光影反射在水面所映现出的梦幻色彩。更重要的是,水是串联本次展览的根本脉络,与展览主题同名的《静水流深》,正是借由水墨表达江水光影斑驳之间的微妙变化。


杜大恺 梦回爱琴海 纸本设色 89cm×356cm 2012年


杜大恺 静水流深 纸本设色 250cm×720cm 2016年

艺术家总是不自觉地关注对于他们重要的事物,“水”频繁地出现在杜大恺的创作中,足以说明水在艺术家心中的地位。精神分析理论喜欢通过聚焦实践者的童年阐释其作品,是因为人们的“自我”正是建构于孩童时期对于不同客体想象性的认同,或如拉康所言,人们通过外部世界中的客体寻找认同,以结构一个想象性与整体性的自我。循着这样的思路,自然就可以将杜大恺画中的水,与其童年生活的滨海城市青岛联结在一起。除了对特定地点的摹写以外,杜大恺笔下的水几乎是没有“边界”的,它们不断将观看者的思路引向画外世界。同样,在海边长大的杜大恺,也在描绘水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去追寻童年的大海,在想象的层面抵达记忆中的来处,以此补足他完整的“自我”。


杜大恺 拉卜楞寺 纸本设色 73cm×143cm 2011年


杜大恺 匡山辛夷花开时 纸本设色 61cm×400cm 2012年

如果说,没有界限的水好似要溢出杜大恺的画纸,那么,杜大恺画中世界的最深远处则大多是一条清晰和缓的“天际线”。这条线,在《为有碧水林影稀》中是水天交接的水平线,在《匡山辛夷花开时》中是走势平缓的山峦剪影,而在《拉卜楞寺》中显现为院墙与远山交叠出的钝角。从视觉上说,相较构图节奏追求高低错落、疏密得当的传统中国画,杜大恺通过强调风景边缘的线性,为画面平添了别样的稳定感。和缓的线标定了画面的纵深,区隔出画面的重点,好像为所绘万物以一道清晰的轮廓,安稳地传递入观众的视野。换言之,人们很难在杜大恺勾勒的风景中,单独被远端某一具体事物吸引去全部注意力,更多感受的是来自全部画面的整体视觉体验。


杜大恺 为有碧水林影稀 纸本设色 149cm×75cm 2008年

杜大恺的画因为和缓的线性而显得格外静雅清新,这样的氛围不单存在于画面里,也弥漫在展览空间中。而这份难得的视觉体验,显得弥足珍贵。时下,人们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能体认德波“景观社会”所描述的情形,当生活的日常被视觉景观填满,人就会被视觉形象所左右,过起单向度的生活。技术进步不可避免地将更便捷、更丰富的视觉媒介推向人们,源源不断令人惊奇的图像占据着大家的视线,进而让视觉焦虑成为一种时代症候。在此意义上,杜大恺的画作无疑是抵抗焦虑的一剂良药。通过对画作的欣赏与思考,观众得以从各自生活中暂时脱离,在杜大恺心中的水墨世界里畅快遨游、卸除烦恼,静默观照间重拾内心的清净自然。这或许就是展览主题“静水流深”的题中之义。

(作者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展览现场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编辑 | 赵 墨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蔡培新

初审 | 李振伟

复审 | 冯知军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