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 1101 年),因大赦,年过花甲的苏轼获准从被贬之地儋州北还。回首这一生,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足迹遍及北宋大半疆域,体验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值此纪念苏东坡诞辰 988 周年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进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乌台诗案后,黄州的新生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乌台诗案无疑是他命运的重大转折点。当时,苏轼因诗作被指含讽刺朝廷之意,被捕入狱,险些丧命。死里逃生后,他被贬黄州,开启了人生逆旅。刚到黄州时,苏轼内心满是失落、失意,对未知命运充满迷茫与惶恐,日子过得浑浑噩噩,觉得人生失去了意义。
好在定惠院的住持不忍看他消沉,让他在竹林禅房静坐冥想。在静谧的竹林中,苏轼逐渐悟到外界的纷纷扰扰与自己无关,自己不过是人群中的普通人,不应一直陷在过往的痛苦中。
m.839790.cn/f/b1rju.PHP
m.839790.cn/b/wcwr4.PHP
m.839790.cn/l/dp1mt.PHP
m.839790.cn/j/v3gj7.PHP
m.839790.cn/t/wye0q.PHP
m.839790.cn/z/zmjb5.PHP
m.839790.cn/x/doqig.PHP
m.839790.cn/g/l7d32.PHP
m.839790.cn/r/2a56h.PHP
m.839790.cn/e/nvddx.PHP
此时,老朋友马梦得为他申请了一块地。苏轼向当地农民请教种植技术,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并自号 “东坡居士” 。
这段农耕岁月不仅重塑了苏轼的心态,还让他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 吃顿饱饭、睡个好觉、家人健康,便是人生重要之事。也是在黄州,苏轼开发出了流传千古的美食 —— 东坡肉。他用别人看不上的食材和朴素调料,精心烹制,创造出这道美味,尽显其乐观与对生活的热爱。
再贬惠州,随遇而安的惬意
命运似乎总爱捉弄苏轼。绍圣元年(1094 年),他再度被贬,这次的目的地是蛮荒偏远的惠州,这几乎宣告了他职场生涯的终结,心中五味杂陈。但初到惠州,苏轼却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当地百姓的热情也让他倍感宽慰。
在惠州,苏轼依旧延续在黄州时的生活方式,种地种菜、研究美食、赏梅酿酒、钓鱼。他还与当地人一起修建了两桥一堤,为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虽然远离了朝堂,但他在这里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日子过得惬意自在,即便长期留在此地,他也觉得挺好。
儋州绝境,却开出希望之花
平静的生活并未持续太久,几年后,苏轼又被贬到环境更为恶劣的儋州。他深知这一去可能再也回不去,到儋州后便做了棺材、选了墓地。然而,儋州民风朴实,百姓对苏轼十分友好,自发帮他盖房子,还经常送吃送喝,让他有了家的感觉。
在儋州,苏轼没有被困境打倒,反而利用闲暇时间教当地人挖井、治疗疾病、种植水稻,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在这里,他彻底远离了纷争,实现了 “睡觉自由”“海鲜自由”。谁也没想到,在儋州的三年后,苏轼迎来大赦,命运再次出现转机。
苏轼这一生,有春风得意,也饱尝人情冷暖与世态炎凉。但他始终能在绝望中给自己找寻生机,怀抱平常心,减少得失心,将过去清零,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去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虽是他人生的低谷,却也是他心态转变与成长的关键之地。正如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所写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豁达总结。苏轼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生活给予怎样的苦难,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这便是他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