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史书,读到苏东坡的《猪肉颂》,忽然感到东坡肉这个代代传诵、华夏最著名的红烧肉不是烧煮出名的,而是百姓叫出名的。

正史中没有苏东坡烧制东坡肉的明确记载。其他史料有几种说法。追本溯源,有一个共同处,即苏东坡赤诚为民,而百姓衷心爱戴苏东坡,从而“造就”了东坡肉。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四月,苏东坡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洪水围困徐州,水位高至二丈八尺。苏东坡亲荷畚插,与全城军民抗洪筑堤保城,奋战七十多个昼夜,保住了徐州城。徐州百姓在抗洪保城的日日夜夜中,看到了这位与百姓同呼吸共存亡的好官,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知州府慰劳。苏东坡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全城抗洪百姓。百姓食后,香在嘴里,甜在心里,“东坡肉”从百姓心中叫喊出来,口口相传,全城皆颂。宋哲宗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一月,苏东坡再次任杭州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滂沱大雨一直不止,太湖泛滥成灾。由于苏东坡及早组织百姓疏浚西湖,加堤建桥,使全城百姓度过了大洪灾。杭州百姓从心底里感谢这位赤诚为民的官员,听说他在徐州时的抗洪事迹,于是到了过年,也抬猪担酒给他拜年。苏东坡还是无法推辞,便收下教家人制成红烧肉,然后分送给疏浚西湖的民工们过年。大家吃后,嘴里享口福,心里享幸福,都把他送来的肉亲切地称为“东坡肉”,且年年相传,岁岁称颂。

《猪肉颂》里说:“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反复品味这如打油诗俚语般的诗句,我觉得透过东坡肉,反映出苏东坡乐在百姓之中的状态。黄州的猪肉好,有钱人不屑于吃,贫者又不知道怎么煮。他早上起来吃两碗,饭饱意美。这种乐朝堂不可得,府堂不可得,唯有跟百姓生活在一起,农人农事农饭农乐,才能有如此美妙感觉。苏东坡“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跟百姓一起同吃同住,“身耕妻蚕”,才能获此快乐,也才能让东坡肉成为百姓嘴里最佳的美味。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粗看《猪肉颂》此语,似说东坡肉的烧制过程,细想想,不尽然。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就是这样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深融百姓生活土壤中,把生活过得快乐灿烂。他爱百姓,百姓爱他,“东坡肉”从百姓心底喊出来。其实远不止此,还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芽脍”“东坡饼”“东坡羹”……就此说苏东坡是吃货,不尽然也。

栏目编辑:史佳林 文字编辑:钱卫

来源:作者:洪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