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中华历史长河中,新年的第一天有着诸多称谓,比如正月初一是一岁之朝、一月之朝、一日之朝,因此被称为“三朝”;而这一天也是新年的第一天、春季的第一天、正月的第一天,所以有“三元”之称。除此之外,正月初一还有许多别的称呼,如“上日”“正朝”“岁朝”“三始”等等,这些世代相传的称谓,都体现了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伊始。


《岁朝清供图》

“岁朝图”作为中国传统绘画里的一种特有题材,在中国文化中与春节息息相关。“岁朝”这一称呼很早之前就已出现,自汉武帝以后,这两个字就被特指为大年初一。以前,人们经常把“朝”误读成“cháo”,但实际上读zhāo才是正音。

《后汉书》卷三十九《周磐传》记载:“岁朝会集诸生,讲论终日。”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对这段文字进行了注解:“岁朝,岁旦。”岁朝即为岁诞,一岁之始。之后,历代以岁朝为题材的美术作品,便沿用了这一称呼——“岁朝图”。

“岁朝图”最早见于唐代。在一年之初,最先是由士绅文人将一些文雅之物,比如金石、古董、书画等,精心摆放于窗几或案头,后来有人将这些文雅之物勾染成画悬挂于墙壁上,意为纳祥祈福。到了宋代,“岁朝图”在皇宫中开始兴起。

据史料记载,宋徽宗赵佶每逢春节之际,便会命宫中的画师、画匠将冬季不常看到的飞禽走兽或者花卉草木描绘成画作,陈列宫中,增添春节的欢乐气氛,以此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祈愿。

到了明清之际,“岁朝”后增加了“清供”二字,扩大了这类题材的含义。这里的“清供”有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为清雅的贡品,比如“岁寒三友”松、竹、梅,鲜花和香火等;第二层意义则指的是古代的贡器,如盆景、赏玩的器具。“清供”的概念起源较早,可回溯到魏晋时期的兰亭雅集,也有一种说法是源于佛前的供品,与祭祀行为相关。

“岁朝图”除了常见的以花鸟为主体外,还有不少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作品,比如清代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作为以人物为主的岁朝图代表作品,画面极其精妙细致,其主要描绘了氏族大家庭过年团圆欢庆的场面:孩童们于庭院中嬉戏玩乐,家中长辈们则端坐于厅堂之上,或闲谈,或观看儿孙嬉闹,庭院火红的火盆寓意日子红红火火,整幅画作表现出新春时节特有的快乐祥和的气氛。

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的吴昌硕也喜创作“岁朝图”,有时用于应酬,有时则为自赏。1915年冬,吴昌硕作《岁朝清供图》,在画面左上角自题长款:“岁朝清供。岁朝写案头花,象古人所作岁时物之迁流也,兹拟其意。乙卯岁寒吴昌硕。”从题字不难看出,此画应是其自留欣赏。吴昌硕的“岁朝图”从图式到用笔均文人画意味强烈,可凭抽象气韵超越其风俗画性质,自具境界。

文/姚秦川

编辑/张严涵

排版/王静


微信号|bqttfk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