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结束后,李世民之所以立李治为太子,是因为没得选了,如果立其他人的话,会有很大的阻力。
李世民自己在玄武门之变中,弑兄杀弟,他爹李渊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三个儿子互相残杀,却毫无办法,在这场政变中,李渊作为父亲是最痛苦的那一个。
后来李世民的儿子也重蹈了覆辙。
李世民虽然立了李承乾为太子,并且给他配备了最好的老师团队,对李承乾的教导也极为严格。
但与此同时,李世民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他太过于溺爱魏王李泰,事事都迁就李泰,对他的宠爱超过了所有的儿子,给他的待遇甚至超越了太子府的规格。
还允许李泰设立文学馆,编撰《括地志》,李泰利用这个机会,组建和培养老嫡系团队,还仗着李世民对他的宠爱,暗中在朝中结交党羽。
虽然他从未想过要废了李承乾,但李世民对李泰的这种过度溺爱,释放了错误的信号。
在太子李承乾看来,老爹如此宠爱老二,对自己却十分严厉,稍微犯点错就要挨批评,他是不是心里已经想废了我这太子?
在魏王李泰看来,老爹如此宠溺我,事事都迁就我,他是不是想让我做太子?就算他没想让我做太子,那我凭借这份宠爱,去竞争一下太子之位,胜算也会很高吧?
就这样,李泰对太子李承乾发起了攻势。
在李泰的攻势下,李承乾逐渐处于下风,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李承乾决定发动一场类似于玄武门之变的宫廷政变,干掉李泰,再把李世民变成太上皇,然后自己坐上皇位。
结果由于密谋被泄密,李世民提前掌握了情报,迅速把李承乾和侯君集等人抓了起来。
事发后,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侯君集被满门抄斩。
这一刻,李世民终于体会到了当年李渊的痛苦。
接下来该立谁为太子,李世民从这件事情上终于有了新的感悟,那就是必须避免兄弟相残的悲剧事件发生。
而李承乾的垮台,这是李泰梦寐以求的结果,在他看来,只要再往前一步,就可以登上那个位置。
于是,李泰决定对太子之位发起最后的冲击。
可他的一番话直接戳中了李世民内心深处最敏感,也是最担忧的地方。
那日,李泰进宫找到了老爹李世民,一边拽着李世民的衣角左右来回摇动着撒娇,一边表示自己想做太子。
李世民向来宠溺这个肥胖的儿子,可立太子这是大事,李世民一时半会儿也没法给出承诺。
这时,李泰说出了那句足以让他彻底失去竞争太子之位资格的话。
他信誓旦旦地向李世民表示,如果自己做了太子,将来会杀掉自己的儿子,再传位给弟弟晋王李治。
接着把头依偎到李世民怀中,继续撒娇。
李世民听完此话,顿时就是一阵感动,随即口头上答应李泰让他做太子。
但李世民第二天就反悔了,因为褚遂良泼了一盆冷水,浇醒了李世民。
因为立太子事关重大,李世民第二天就找来重臣褚遂良商议,于是他把昨日李泰跟他说的话原封不动地讲给了褚遂良听。
谁知,褚遂良听完,顿时满脸错愕。
心想,皇帝这是怎么了?平时不是挺英明神武的吗,怎么连李泰说要杀子,再传位给弟弟晋王李治这种鬼话也能信?
于是当即反对,说道:
“陛下您昨日失言了,您怎么能轻易承诺立他为太子呢?世界上哪有人会杀自己儿子,再传位给弟弟的,他说这种鬼话,您自个儿信吗?
当初,陛下您立了李承乾为太子,却对魏王李泰无比宠爱,给他的待遇都超过了太子,所以才导致他们二人爆发夺嫡之争,太子谋反案才刚刚过去,殷鉴不远。
陛下今日若是立了李泰,那么请陛下想个办法安置好晋王李治,确保他的安全。
李世民听完,细想之下,才如梦初醒,可现在这局面,新立的太子必须能确保他这几个儿子不会自相残杀才行。
立李泰吧,他当了太子以后,会认为李治对他是个威胁,那么李治就会遭到打击,而且李承乾也活不了。
立其他人吧,这李泰还会继续争夺太子之位,照样会跟其他兄弟大打出手。
想到这里,李世民竟毫无解决办法。
面对着褚遂良,李世民无奈之下,叹了一口气,随即回应道:“朕也没有能同时保全三个儿子的办法”。
事情闹到这一步,李泰已经开始出局了。
可万万没想到,此时的李泰对自己的处境毫无察觉,接着干了一件蠢事。
一天,李治走在路上,突然被李泰拦住去路。
正当李治满脸疑惑时,李泰开口了:
“听说你和李元昌的关系不错,他和太子李承乾一起谋反,现在他被赐死了,你一点都不感到忧心吗?”
此话言外之意很明显,李泰这是在暗指李元昌参与了李承乾谋反案,李治和李元昌的关系又那么好,所以李治也有嫌疑参与这起谋反事件,现在李元昌被赐死,那么李治是不是该担心一下自己会不会也受到牵连?
谋反是重罪,一旦李治牵连进去,恐怕这亲王的位置就保不住了,到时候,就没有人和李泰争太子之位了。
李治当时还很年轻,没经历过这种风浪,但他完全听懂了李泰的言外之意,于是对此忧心忡忡,生怕自己被牵连进去,每天茶不思,饭不想,脸上写满了心事。
李世民很快就察觉出不对劲,询问过后才知道李治是被李泰给恐吓了。
得知真相的李世民顿时陷入沉思,这个小兔崽子,还没登上太子之位呢,就已经开始想着怎么迫害兄弟了。
又想到之前还口头答应要立李泰为太子一事,李世民顿时悔恨不已。
就在李世民懊恼之时,李承乾出现了,他的一番话,直接让李泰彻底出局。
只听李承乾说道:
“父皇,儿臣当初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了,为何还会走出谋反这反常的一步?那都是因为李泰日思夜想都要夺走我的太子之位,我是在他的紧逼之下,听信了大臣怂恿之言,才不得已走出那一步的,如今您真要是立了李泰为太子,那就正中了他的圈套啊!”
李世民听完此话,又想到此前李泰的种种行为以及褚遂良的那番话,才明白李泰有多狠,这小子是万万不能成为太子的,不然的话,自己的几个儿子怕是都难以活命。
就这样,在李承乾的一记助攻下,李泰彻底出局。
那么在李世民剩下的儿子中,就只有李治是第一人选了。
但李治在朝中缺乏根基,为了说服朝廷重臣无条件支持李治,李世民特意亲自出马演了一出戏。
那日,李世民特意召见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李世勣等心腹重臣。
等大家都到齐以后,李世民第一个开口:“朕的三个儿子都为了争那太子之位大打出手,自相残杀,朕却毫无办法能阻止这一切,如今朕已经万念俱灰。”
李世民一边说一边哭,大臣们原本以为皇帝就是跟大家哭诉一下,然后想想对策而已。
谁知,李世民说完之后,直接拔出旁边架子上的刀放在脖子上,打算自尽。
大臣们见状,眼疾手快,迅速上前抱住李世民,然后把刀拿走。
这时,一旁的大臣被惊出一身冷汗,大家看到皇帝都这样了,也纷纷表达自己的立场:
“陛下何至于此啊,您接下来有何打算,大可以说出来,我等必定拥护陛下的决定,但请您不要拿性命开玩笑啊!”
有了大臣们的保证,李世民这才开口道:
“朕想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在场的大臣们刚刚已经保证,无论立谁为太子,他们都支持,所以当李世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无论是支持李治的,还是反对的,亦或是中立的,都只能选择支持了。
一旁的长孙无忌干脆就放出狠话:“谁敢有异议,臣请求将其处斩。”
大臣们哪儿还能有异议啊,您为了让大家伙支持李治,都搞到要自尽的地步了,再说大家之前已经保证,无论立谁都支持,现在也没得选了。
所以,大家都纷纷表示拥护皇帝的这一决定。
李世民的表演非常成功,事情发展完全在李世民的预料之中,看到大家都无异议,脸上挂着泪痕的李世民,终于露出了一抹神秘的笑容。
这时,李世民才对着旁边的李治说道:“你舅舅答应让你做太子了,还不快去拜谢。”
李治听完,当即对着在场的大臣就是一拜,感谢他们的支持。
就这样,李承乾和李泰费尽心机也没争到手的太子之位,落入了渔翁李治的手里,李泰则是被贬出京城。
虽然李治当上了太子,但他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固。
不久之后,李世民观察了李治一阵子,发现这个儿子性格过于仁弱,处理事务又过于循规蹈矩。
这种性格,要是安心做个闲散亲王的话,完全可以安稳地度过一生。
可要是做皇帝,这样的性格是难以统御群臣的,如果真要让李治做了皇帝,那这帝国江山怕是不稳呐。
一想到这些,李世民顿时就是一阵头疼。
可要是废了李治的话,谁又能胜任这太子之位呢?
思来想去,李世民想到了自己的第三个儿子李恪。
这个儿子英武果敢,在朝中素有名望,最关键的是,他的性格是最像自己的那一个,如果让李恪做太子的话,应该是比李治更好的。
但李世民想到之前为了立李治为太子,不惜演了一出自尽的戏码给大臣看,这才没多久,又要废掉,大臣那边怕是通不过。
一时间,李世民也拿不定主意,于是找来跟随自己多年的心腹长孙无忌商议。
然而,长孙无忌听完后,极力反对。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激动的情绪感到不可思议,随即问道:“难道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所以你反对他?”
毕竟李治才是长孙皇后亲生的儿子,是他长孙无忌的亲外甥,而李恪跟他可没有半分亲缘关系。
但长孙无忌当然是不能承认的,于是说道:“太子李治仁厚,这也不是什么毛病,此种性格也能做一个守成之主,日后可以文治天下,更换太子又是国之大事,如今频繁更换太子,不利于江山安定啊。”
长孙无忌从小就和李世民认识,而且少年时代便是好基友,他跟了李世民几十年,既是亲戚,又是好友,还是铁杆心腹,他的话在李世民心中很有分量。
如今要是连长孙无忌都这么激烈地反对,恐怕强行立了李恪,也无法得到大臣们的支持。
到时候有可能闹出更大的乱子来。
所以,在听完长孙无忌的话后,李世民只好放弃了立李恪的打算,李治的太子之位也得以保全下来。
就这样,李治彻底坐稳了太子之位,再无人能动摇。
但李世民想改立李恪这事儿,他跟长孙无忌说了,却给李恪留下了致命的隐患。
李世民死后仅仅过了4年,长孙无忌利用辅政大臣的身份,对朝廷大臣进行了一次大清洗,很多大臣以及皇室宗亲被清洗掉。
自从李世民说了想改立李恪那番话后,长孙无忌开始将李恪视作一个威胁,欲除之而后快,在那场大清洗中,他诬陷李恪谋反,将其赐死,李恪的弟弟也受到牵连,遭到流放,不久便死在流放之所。
总的来说,李世民之所以要选李治为太子,是因为没得选了。
嫡长子李承乾谋反被废,嫡次子李泰心狠手辣,立他的话,其他几个儿子就别想活了,那么在李世民的嫡子中,就只剩下李治是第一选择了。
至于他后面要改立李恪,那阻力是很大的。
李恪的生母是杨妃,隋炀帝的女儿,前朝公主,所以李恪身上流着前朝皇室的血液,光是这一点,在朝廷中就能引起很多反对。
加上李恪是庶出,不是嫡子,也是个硬伤。
自古以来,废长立幼是取乱之道,废嫡立庶一样是取乱之道,就凭这一点,朝野上下反对的人肯定也不少。
还有,李世民这更换太子过于频繁了,前脚还拔刀假装自尽,以换取大臣们支持李治,现在才过了几天,又要改立李恪,这么频繁地换太子,大臣们那边怕也不能接受。
所以,要改立李恪的难度很高,阻力很大,弄不好还得搞出更大的乱子。
因此,站在李世民的角度,他已经没得选了,只有李治能服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