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在历史上一直颇受争议,虽然他雄才大略,开启了贞观之治。但是他也因为“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也受人诟病。

可以说“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辈子都无法洗去的污点。

但是鲜有人知的是,当初如果李建成的5大心腹在身边的话,也许死掉的就不是李建成,而是李世民了。



兄弟相争的真相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建成和李世民两兄弟的感情并不差。然而,随着李渊起兵,李唐的势力不断扩大,一切都变了。

说起来,李渊也是好福气。他不仅子嗣众多,而且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个最年长的儿子都很优秀。他根本不用为继承人的事情发愁,让谁做这个太子都可以。

于是他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习惯,立了年长的李建成为太子。

李建成身为太子,自然不能冲锋陷阵冒危险。于是领军作战的事情就被李渊交给了李世民和李渊吉。



但是李元吉天生就不是打仗的料,让他出谋划策、制定方略没问题,但是让他在战场上指挥若定,和人真刀真枪的比划,那可就太为难他了。

结果就是原本该两个人分的功劳,全被李世民一个人拿光了。

而这并非李渊所期望的。李渊作为李唐王朝的创始人,看上去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是他才是李唐王朝一言九鼎的存在。

事实上,李世民和李建成两兄弟的争斗,就是李渊故意安排的。



李渊这人老谋深算,在他还是隋朝臣子的时候,朝堂上的那些阴谋诡计、腥风血雨他见识了不少。

他深知,想要坐稳自己的皇位,就不能让臣子一家独大,要分权、制衡。“天家无私情”,即使对方是自己的儿子也一样。

按照李世民的说法,李渊早年曾经说过更看好他,要将皇位传给他。很多人觉得这只是李世民为了自己继位找的借口。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可能确有其事。李渊当初为了鼓励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相争,才故意这么说的。



不知道有人想过没有,为什么李渊一个劲地护着李建成?甚至不惜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争斗中拉偏架?

史书中都说李渊是年老昏庸,被李建成、李渊吉蒙蔽。但是真若如此,李渊能创下李唐的基业吗?

李渊是看李建成斗不过李世民,为了保持朝堂上的平衡才拉偏架。

所以说,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相争的始作俑者,正是身居幕后的皇帝李渊。



对于李渊来说,谁当太子都无所谓,最重要的是维持住朝堂的平衡,让他这皇帝的位置稳固。李世民和李建成都只不过是李渊棋盘上的棋子罢了。

只不过李渊小看了李世民,他想不到李世民的手已经伸到了宫里,他更想不到李世民敢弑兄夺位。这才有了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能胜出只是运气好罢了

由于李建成的步步紧逼,加上李渊的施压,李世民决定掀桌子不玩了,于是便有了玄武门之变。

但是玄武门之变并非很多人以为的,是李世民胜券在握。其实李世民心里也没底。



当时李建成已经在着手削弱秦王府的力量,而且李世民得到消息,李建成要对自己不利。以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为首的一干秦王府属臣纷纷劝说李世民起兵。

然而李世民却迟迟犹豫不决。

表面的说法是李世民不愿意兄弟相残。但是他和李建成早就剑拔弩张了,互相算计、陷害对方不是一次两次了。这时候顾及兄弟之情,谁会信?

事实上李世民真正犹豫不决的原因,是此事胜负难定。虽然玄武门的守将敬君弘表面上是李建成的人,实际上是李世民的人。但是李世民的胜算依然只有五五开。



因为李建成身边有五大心腹,其实力不输给李世民身边的这帮兄弟。

李世民最后能胜出,很重要的一点是李建成当时大意了。

李元吉已经建议李建成将心腹手下和亲兵都带上,以防不测,但是李建成却觉得那样反而显得做贼心虚,会引起皇帝李渊的不满。因此只带了少量亲兵,五个心腹更是一个没带。

就这样,李世民都是凶多吉少,差点死在李元吉手中。幸亏尉迟敬德赶了过来,才救下李世民。



李世民有心算无心,都是险胜。如果李建成听取李渊吉的建议,李世民必败无疑。

既然李建成的五大心腹如此厉害,那么他们都是什么人呢?

李建成的5大心腹

在五个人中,位列第一的便是罗艺。他也是五个人中最有名的一个,毕竟在《隋唐演义》还有《说隋》的小说中,他的戏份可不少。

而正史中的罗艺更加勇猛。他曾是一方诸侯,手握幽州和营州。虽然他势力不大,但是因为打仗太猛了,因此成为各方笼络的对象。



罗艺这人没啥大的野心,只想求个荣华富贵。最终,他选择归附李唐。

而李建成为了制衡李世民,对于罗艺这个新人十分看重。太子这边诚意十足,罗艺自然不好拒绝,于是就成了李建成的人。

罗艺为了李唐屡立战功,尤其是突厥人,更是被他打怕了。突厥大军一旦遇到罗艺,二话不说掉头就跑。由此足以看出罗艺的本事有多强。

李建成的第二个心腹名叫李瑗,乃是李唐宗室。



李瑗打小就和李建成亲近,长大后顺理成章地成了李建成的人。这李瑗的本事虽然不能和罗艺相提并论,但是也不算差。

最关键的是,李瑗身为宗室,手握重兵,而且他有一心腹叫王君廓。这王君廓打仗很猛,而且与李瑗乃是儿女亲家。他基本和李瑗形影不离,如果李瑗跟随李建成入宫,王君廓必定跟随左右。这也将是一大助力。

李建成的第三个心腹名叫冯立。

这冯立的地位虽然远不及前两位,但是他对李建成最为忠心。他是李建成一手提拔起来的,乃是李建成的亲兵首领。



能被李建成委此重任,足以看出此人的不凡。

李建成的第四个心腹名叫韦挺。

和李瑗的情况一样,韦挺自幼和李建成的关系就很亲近。长大后顺理成章地成了李建成的人,而且李建成很器重他,将其视作智囊,对其宠信无人可及。

只可惜玄武门之变的时候,韦挺因为犯事,被李渊给流放了。如果他在李建成身边,绝对不会让李建成就带这么点人进宫的。



李建成的第五个心腹名叫王珪。

这王珪的情况与韦挺,他是李建成身边的重要谋士。可惜玄武门之变的时候,他也因为其他事情牵连,被李渊给流放了。

我们可以看出来,李建成的这些心腹中,有文臣,有武将。文臣可以说服李建成将大量亲兵护卫带在身边,武将可以确保李建成的安全。

如果这几人当时在李建成的身边,李世民必败无疑。



5个人的结局

李建成死后,李世民又是如何处理他的这些心腹的呢?

我们首先还是从罗艺说起。

李世民继位后,并没有为难罗艺,反而封他开府仪同三司,食邑1200户。

然而李世民的安抚并没有让罗艺安心下来,他总担心李世民秋后算账。恰好此时他家来了个相士,相士说罗艺的妻子贵不可言,必将母仪天下。



罗艺一琢磨,自己的妻子母仪天下,那岂不是说自己要当皇帝了?加上他原本就不放心李世民,干脆起兵谋反。

只可惜李世民此时已经完全掌握了朝廷,他立刻调集大军平叛。朝廷的兵力是罗艺的数倍,罗艺之乱很快就被平定了。

接下来是李瑗。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趁机夺取了李唐的大权。此时的唐高祖李渊受制于人,李世民以李渊的名义下旨召见李瑗入宫。



李瑗也不傻,他可是熟读史书的。这怎么看都是一场鸿门宴,他不甘就这样坐以待毙,于是决定起兵反叛。

李瑗的计划其实还不错,他手握10万大军,再联合突厥,完全拥有与朝廷大军一战之力。

不过李瑗遇人不淑,遭到队友背叛,最终身首异处。

下一个是冯立。



由于李建成不听李元吉的劝告,将自己的亲兵留在东宫,于是冯立也没能跟随李建成左右。

当他得知李建成在玄武门遇袭的时候,立刻不管不顾地带着手下冲向玄武门。

当他们赶到玄武门的时候,李建成已死。但是冯立觉得身为人臣,就应该为主公报仇。于是他率领手下冲击玄武门,斩杀玄武门守将敬君弘。

不过他也明白大局已定,他是无力击杀李世民的,最终丢下武器,和手下一起四下逃散了。



不得不说,李世民的心胸还是挺宽广的。虽然冯立当初冲击玄武门把他吓了一跳,而且其斩杀敬君弘更是让李世民震怒。但是李世民最终还是放过了冯立。

毕竟冯立的行为乃是忠义之举,杀了这样的忠义之士不仅可惜,还会有损李世民的名声。但是留着他,其实李世民心里还是有点慌的。最后李世民让冯立道地方上任官。

冯立对于李世民的宽宏大量深感佩服,于是尽心竭力地为朝廷效力,结果硬是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最后是王珪和韦挺。



这两个人因为是文臣、谋士,对于李世民的威胁很小。加上二人都出身世家大族,即使是李世民这个皇帝也不愿轻易与对方结怨。

此二人不仅没有被治罪,反而得到重用。

当时二人都被李渊给流放了,直到李世民继位后才被召回朝廷。

最先得到重用的是王珪,他因为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有功,一再升官,最后成为宰相之一(唐朝没有宰相,中书令、侍中、中书舍人、门下侍郎相当于宰相)。



而韦挺则是因为王珪的举荐而受到李世民的重用,一度坐到御史大夫的位置。

可惜后来受到牵连,被贬为象州刺史,郁郁而终。

从五个人的结局可以看出,李世民对待敌人还是很宽宏大量的。只要不谋反,李世民根本不会为难对方。这大概也是李世民能快速收拢人心,稳定朝廷,坐稳皇位的根本原因吧。

参考资料:

《旧唐书》

《新唐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