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只要是学习过中国史,对中国历史了解过多的人自然而然地会认识到这样一条事实,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循环上升的历史。开始是:新的王朝建立—历经大治改革—王朝因盛而衰—朝代迭送—新王朝统一。历代循环往复,朝代迭送。


中国历史为何总在轮回?莫非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早些年的时候,著名学者黄炎培就曾提出过一个发人深省的议题“新中国能否跳出历史周期律?”在黄老先生的描述中,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所谓历史周期律就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句出自于《左传》,现代发展与古代历史相结合,彰显了黄老先生在此处的精巧应用。

那么这就出现问题了,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什么是历史周期律呢”?


就像之前我们已经听过了通俗意义上的历史周期律,但是,从学术的角度看法完全不同。按照易中天先生的说法:“过去人类历史上全部的政治制度史,是人类转换依仗力量,依仗调整方案的历史。”

也就是说,不止历史周期规律,一切可说上来的历史都应具有如上特点:依靠某种社会力量,使得经济领域的不平向政治,社会文化领域横向演变,导致主体人民共有利益缺失,人民地位下降而使其丧失合法性地位,时代变迁,历史掌控着为更具有社会利益的执政集团所替代。”


一、人口

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代,生产水平低下,社会总产出是十分有限的,而土地的产出则更加有限。在袁隆平老先生和他的神奇水稻没有现世之前,一块土地能种出多少粮食,那人民就享有多少粮食。

其它条件不变,土地生产出的粮食和人口是一定的,当粮食不能供应现有人口时,无法生活的人自然起义以谋求生计。于是人口再次减少,人民又稳定了下来。


二、土地兼并

从图中,我们看到了很有趣的问题。在秦朝之前的朝代,存在周期都比较长,命大多很硬朗。而秦朝之后的朝代,存活时间普遍较短。事实上这个变化并不是从秦朝开始的,土地兼并战争在战国末期就开始打响了。当时社会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大变革时期。为应对土地变化带来的问题,各国纷纷变法。


其中最闻名的一条就是井田制。该措施在当时推动了社会进步,但对后世历朝历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正因此,出现了土地兼并。只有一小部分人却掌握了大部分土地,多数农民无地可种,而大地主们在最后面对着种不完的土地无计可施。

最后双方一拍即合,自然而然地达成协议,由大地主雇佣农民劳作,为其种地并收取一定数量的地租。

三、气候

很多人不会把气候直接与政治联系,看到这不禁问,气候和政治之间会存在什联系?只要细心去看必然是有的。1932年,李四光先生曾对中国战争进行统计,得出了如下结论:我国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应“冷一暖扬”的特点。


这道理理解起来很简单,当气候温暖湿润利于丰收时,政治也走向兴盛发达。气候的影响十分广泛,条件好时粮食增收。而气候寒冷时粮食减产。往远了看,北方的游牧民族因为气候的原因不得不向南迁移,生命力顽强的游牧民族对脆弱的农耕文明带来巨大冲击,文化不同带来不同文明,更易使王朝变更。

四、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更多是指的是易固化腐败的官僚体制。这种体制因为发展历程十分长,几句话很难讲清楚。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最早的官职是“世卿世禄制”,这个官职的缺陷显而易见。首先它固化了阶层,使得人民矛盾越来越深,再然后,在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门当户对的情况下,这种体制鼓吹近亲结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为应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时期推行“察举制”,改变了选拔人才方法。一是察,皇帝察觉到人才,因而被雇用;二是举,地方长官举荐人才,上报皇帝,由皇帝进行考察继而被雇用。但这种制度的缺陷也显而易见,直到后来推行九品中正制,将人分成不同的品级,中正负责评定人才。


一番改革下来科举制应运而生。明朝的灭亡不止于海患,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中的两大集团相互倾轧。实际上的问题也不是文官集团或太监集团怎么样了,而是整个官僚系统缺乏有效的监察。官僚集团的不作为,集体腐化,导致帝国统治力的权威降低,连正常运转都受到阻碍。

最后带来黄炎培先生在完成讨论之后的看法:只有将大政方针付诸于公众,每个地方的人都能知晓,才可能使地地的人,人人得事,依靠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律,怕是有效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