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上海市两会期间,政协常委、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药品集采对降低医保和患者负担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有患者和医生反映,一些药物的质量可能不稳定,存在“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病人不睡、肠道准备的泻药不泻或者量不够”等情况。
一石激起千层浪,“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迅速成为热点,引发众多讨论。但当下舆论的炮火却有一些失焦,变成了对集采和低价的讨伐,仿佛集采和低价有“劣药驱逐良药”的原罪。这种“一分钱一分货”的反思逻辑,其实是在为劣质药打掩护,容易让人忽视当下的现实问题。
郑民华接受媒体采访。/东方网
01
这一次集采药问题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药品质量事关每个人的生命与健康,尤其是规模如此之大的集采药,牵动着公众普遍的药效焦虑。麻药不睡、血压不降,这可是要命的事。
其二,围绕这一问题,早些时候,个别医生已在自媒体上吐槽,专业人士也在私下谈论。只是因为事关重大,没有媒体的公开报道,群众的担忧情绪也就一直压抑着没有得到释放。如今这一问题在地方两会上成为公开议题,专业医生勇敢地站出来直陈弊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共振。
其三,以往媒体曝光的一些药品质量问题,很多都是“无效但也无害”,虽治不好病,可能也吃不死人。但这次是从一线专业医生口中说出来的,舆论没法儿不受震动。
问题已经曝到舆论前台,举国关注,没有哪个地方、哪家医院、哪个药企能捂得住。麻药有没有效果,血压药能不能降血压,泻药能不能立竿见影,这些都是有客观标准可衡量的,患者也是能亲身感受到的,没有任何话术可以回避。可想而知,接下来医药领域预计将会迎来一场强烈的反腐风暴。
药品集采让许多人“吃得起药”。/央视新闻
02
在风暴来临之前,厘清舆论关注点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事关人心与信心。但当下的舆论在归因上却有点儿偏离了焦点——不追责具体的药,而把矛头指向集采制度,讨论起低价和高价、国产和进口、原研和仿制的问题,形成一种偏离具体药品、具体药企、具体问题的抽象批判和抽象争论。
之前,曾一“砍”封神、受到广泛赞誉的“灵魂砍价”,如今似乎又受到了批判,要为“血压不降”负责。当公共讨论偏离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会形成情绪对抗和舆论内耗,更会让真问题被掩盖起来,借助舆论的情绪撕裂实现“金蝉脱壳”,在浑水摸鱼中逃脱追究。
你看,现在舆论义愤填膺地把矛头指向集采和低价,谁最高兴啊?不正是那些生产“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这些低劣药、无效药的企业吗?本来应该被万人唾骂的药品问题,这下在舆论加持下可算找到了冠冕堂皇的借口:
都是药品集采制度的问题,竞价采购把价格压得那么低,低到没有任何利润可图,最后就只能“低效无效”了。在这种逻辑中,那些不泻的、不降压的、不麻醉的药,反而成了无辜受害者。
实际上,集采制度和低价并没有原罪。集采制度的逻辑,是想通过集中形成“市场规模”,在规模下降低药价,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负担,形成普惠效应,让患者看得起病、吃得起药。
在药品问题上,“一分钱一分货”的买卖常识并没有正当性,不能说价格低的就能在效果上打折。同时,治病也不只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对于低收入家庭,他们不得不考虑治疗成本,无法不面对“吃不起药”的问题。集采制度的建立,正是在“效果”和“价格”的天平上进行平衡。
创新药加速进目录。/央视新闻
03
自2018年至今,国家医保局已组织开展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累计成功采购435种药品。其中,前九批药品集采共纳入37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让许多人“吃得起药”。
但不可否认,集采制度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需要不断调整,比如不能剥夺患者的选择权,不能僵化到“特效药不能进医院”。未来,集采制度如何优化,有几个问题需要厘清,不能搅在一起:
其一,低价问题需要反思,低到什么程度,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限度,价格的权重要降低,避免“唯价格论”击穿药品质量的底线。
其二,在集采制度安排上,需要加大一线医生话语权的权重,他们是用药者,最知道药的效果,要让这种专业的反馈第一时间反映在对药品品质的衡量上。医生对治疗负责,他们不能只是被动地用药,更需要有用药的主动权。
其三,提升集采制度的前瞻性,避免被钻漏洞,防范低价下的低质。这些问题应该在集采之前进行充分预防,而不是坐等出问题后再补漏洞。
其四,应该给患者的自由选择留有空间,避免出现“患者强烈要某种高价药却开不出”的僵死困境。
而当务之急,是先把“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的伪劣低劣药揪出来,追究责任,上黑名单,并对其他集采药进行举一反三的调查。水不能被搅浑,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能被忽视。
原标题:不要让集采和低价为劣质药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