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管理者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下属个个都跟自己一模一样——拥有相同的行为方式、相同的工作热情、相同的智商,尤其是拥有相同的工作方式。然而,事实如此吗?

作者:马歇尔·古德史密斯,美国管理研究院终身成就奖得主,美国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院院士;马克·莱特尔,纽约布隆克维公司的作家经纪人

来源:摘编自《管理者如何让人长期追随》领教工坊(ID:ClecChina)摘编发布

正文字数 3219 字 |阅读 6 分钟

告诉下属们该如何应对上司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它并不能彻底解决上司和下属之间的分歧。原因在于:很多管理者都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下属个个都跟自己一模一样——拥有相同的行为方式、相同的工作热情、相同的智商,尤其是拥有相同的工作方式。当你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的时候,请记住,责任并不在你的下属们。

如果我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老板,我就会想让我的组织中到处都是像我这样的人。毕竟,如果想要保证一切都按照我所想象的方式来完成,还有什么方式比雇用一群跟我一样的人更好呢?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想法。只要有可能,我们都会选择聘请那些跟我们极为相似的人。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当一个组织中的所有成员都在克隆我们的时候,这个组织就很难形成一定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你需要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性格。根据我的经验,真正能让一个组织保持活力的,是那些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敢于去挑战群体思维和现状的人。

除此之外,一群克隆人在一起工作也无法保证组织形成流畅的团队作业。比如说,如果我是迈克尔·乔丹,我开始组建一支球队。

通常情况下,我会需要一名像我这样的球员,但我同时还会需要两三位更加高大、更加强壮的球员充当前锋,还有一位身材稍小、动作敏捷的球员来负责中场。如果一支球队当中的5名球员个个都像乔丹,这样的团队尽管听起来可能很有吸引力,但却很难成为一支强大的球队。


大多数老板都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们能够抵制住诱惑,不会只雇用那些跟自己相似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组织成员都能完全明白这一点。有时候,我必须不断提醒那些最机敏、最开明的老板:“你下属们的想法并不会完全跟你相同。”

我是在为一家大型服务公司的CEO提供指导的时候意识到这一点的。我们就叫他史蒂夫吧。史蒂夫是一位以身作则的上司。他鼓励员工们接受的价值观念,他自己也总是能够奉行,并为此深感自豪。事实上,他甚至把自己当成了公司领导者价值观的典范人物。

跟往常一样,我从史蒂夫的同事们那里收集了大量反馈意见。虽然他们都很高兴能有一位像史蒂夫那样的上司,但他们都一致认为,史蒂夫的许多做法,明显扼杀了整个组织中开放沟通的氛围。从某个角度来说,许多人觉得他经常言行不一。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我想,只要史蒂夫愿意改变,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我会让他学会更好地聆听,更多地接受别人的建议。我会告诉他在每次会议结束之前,一定要询问大家是否还有话说,保证所有的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只要他能把这种做法坚持12个月左右,他的下属们所反映的问题自然就会慢慢得到解决。

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在研究史蒂夫的下属们提供的反馈时,我发现了许多不一致的地方。一方面,史蒂夫的下属们认为他扼杀了公开讨论的气氛;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史蒂夫总是会不断地改变主意。这的确是一个让人疑惑的现象,因为那些比较武断的人,通常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决定。这两个反馈意见显然是相互排斥的。

让情况变得更为复杂的是,当我告诉史蒂夫,我从反馈当中得到的发现时,他感觉我的调查结果非常好笑。“我可能的确有很多毛病,”他说道,“但我从来不会阻止人们进行公开讨论。我总是会鼓励人们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时,我想起了史蒂夫的一位主管跟我说过的一句话:“别忘了,这个家伙可是个辩论高手,他曾在大学的辩论赛当中得过冠军。”

现在我好像有些明白了。

每当某位员工走进史蒂夫的办公室,跟史蒂夫讨论自己的想法的时候,这位辩论冠军的第一反应,总是立刻反驳对方的说法。而作为一名下属,这位员工自然会立刻闭嘴。这时,两个人就产生了两个不同的角度。史蒂夫认为,自己是在跟对方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而那位员工则感觉,上司是在让自己闭嘴。


除此之外,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的是,史蒂夫还经常会跟自己展开辩论。比如说有人提议:“为什么不试试这个呢?”史蒂夫对此表示赞同,他鼓励全体员工立刻开始执行这条提议。但过了几天之后,当他有足够的时间跟自己辩论一番之后,史蒂夫就会改变自己的决定,他会说:“可能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在他看来,自己的这种做法,完全是出于一种开放的心态;而对于他的员工们来说,这位上司的行为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

毫无疑问,对于一位领导者来说,这种行为方式显然会大大破坏团队的战斗力。想象一下,你在命令一支200人的部队去攻克一座小山,可正当他们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你却突然大喊一声:“等等,或许这样做并不明智。”这时你的下属们会怎么想?相信几次之后,就没有人再会真心帮助你攻克那座小山了。他们只会坐在那里,等着你改变主意。

我把史蒂夫的这种问题称为“金尺谬误”(Golden Rule Fallacy)。许多上司都会简单地以为,下属们也会个个跟自己一样,严格遵守金尺规则,希望得到跟自己相同的对待。“我喜欢人们这样对我,所以我也会这样对待别人。”

很快,史蒂夫这位辩论冠军把我也引入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之中。幸运的是,我的那句“你并不是在管理一群跟你一样的人”引起了他的反省。突然之间,他明白了。他意识到,自己长久以来都被一个假象蒙住了眼睛:他喜欢的事情,其他人未必一定喜欢。

一位朋友曾经向我讲述了她上司的故事。这位上司是律师出身,习惯于投入大量时间来搜集证据和书面文件,所以他非常注重文件整理和记录。当他开始创建自己的营销咨询公司的时候,他并没有抛弃这种习惯,他仍然喜欢保留所有东西。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对。可问题是,他会要求所有的人都像他一样,所以每次开会的时候,他经常会拿出一份非常古老的信件和备忘录作为证据,训斥某些人不小心弄丢了这些文件。

我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浑蛋式管理”,一种经典的“金尺谬误”。这位了不起的企业家忘记了一个事实:作为这家公司的老板,只有他才有权力接触到所有的文件,而他的下属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他并没有意识到,他所挑起的是一场只有自己才能获胜的战斗。他喜欢文件,喜欢保存文件,所以就错误地假设其他所有人也都会像自己一样。

只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这样的管理者其实到处都是。

无论如何,将心比心是没错的,但一定要意识到它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管理场合。如果你在管理员工的时候过于将心比心的话,你显然就忘记了一件事情:员工的想法可能跟你迥然不同。

别再“想当然”了。

我最近经常跟一位首席执行官会面,听他大发牢骚,说他的员工们根本不理解公司的使命和总体方向。

“我真的不明白,”他说道,“我每次开会的时候都说得清清楚楚。我把它清楚地写到备忘录里。你看,这就是备忘录,一切都写得清清楚楚。他们还想要什么呢?”

刚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因为你根本不可能只用一张备忘录,就让人们理解公司的使命和愿景,而且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显然,这位聪明的CEO知道这一点。从他那痛苦的表情,我可以看出他非常认真而且感觉摸不着头脑。


大多数管理者都会存在的一个问题:他们看不到理解和执行之间的脱节。大多数领导力开发项目都是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假设展开的。这种假设认为,只要人们能够理解一件事情,他们就会将其付诸实践。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件大多数人都理解的事情,却未必有人去做,就像我们都知道肥胖不利于健康,可还是会有很多人不去减肥。

跟大多数高管一样,这位CEO也相信,自己的组织当中有一条自上而下的严密链条。当老板说“跳”的时候,下属们就会问“跳多高”。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所有的指令不仅能够得到遵守,而且会被完全精确地、严格地执行。老板根本不需要跟进,因为只要他下了命令,命令就一定会被执行。

我也不清楚为什么,许多管理者都会有这种心态。可能是因为他们过于自大,根本想不到自己的指令会走样;可能是他们太懒,不愿意去调查人们是否在严格执行他们的指令;可能是他们的组织过于缺乏条理,使他们无法坚持一套严格的跟进流程;也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跟进的工作过于琐碎,不应该由自己来完成。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他们总是会盲目地相信,一旦下属明白了一件事情,他们就会去严格地执行。

值得庆幸的是,对于所有的管理者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困难,答案就是“跟进”。当你发出了一条信息之后,第二天一定要问一下对方是否收到了,然后再问他们是否理解了。过了几天之后,你可以再问他们是否有所行动。

相信我,如果你的第一次询问并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反复询问几次之后,他们就会开始有所行动了。(本文完)




微信 ID:chunnuanhuakai-cch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