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论事、矛盾化解、暖心服务……盈江边境管理大队民警用自己的方式在警察与群众间搭建了一座“枫桥”。



  “庭院议事厅” 村民议身边事

  “我们将村民庭院纳入社区警务阵地,把社区民警驻地推到群众家门口,实现从派出所到警务室,再到庭院的警务前移。”该大队大队长王晨飞介绍。

  1月12日,勐弄边境派出所“红石榴”背包警务队民警组织的“庭院议事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盘龙村干部、村民代表畅所欲言,与民警一起探讨消防隐患、反诈宣传等村级警务事项。

  农村中老年人口多,问题诉求多元,如何发挥村民作用,提升村级警务?成为近年来基层警务工作的一项新课题。该大队向一线定期推送管控任务和风险隐患清单,指引派出所前移治理阵地,扩大议事主体,聚合治理力量,由“红石榴”背包警务队在辖区群众的庭院中打造“庭院议事厅”。每月定期组织召开警民议事会,集政策宣讲、民主议事等功能于一体,构建“社区民警/村干部—网格先锋—村民”三级议事队伍,让群众感受到自己不只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更是“主人翁”。

  “法治副村长” “唠嗑”化解矛盾

  “地基的使用权问题就这么定了。”近日,卡场边境派出所民警杨东欣慰地将两家村民的手握到一起,为邻里的积怨纠纷画上圆满句号。

  2024年12月28日,卡场镇吾帕村村民孙某与熊某因地基的使用权问题发生纠纷。该所曾多次接到警情,也曾多次组织调解,却常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杨东瞅准村民傍晚集中到庭院纳凉的契机,通过“唠百姓嗑”,从当事人和周边村民口中,一点点重构事件全貌,找到矛盾根源。随后,杨东联合村干部,将看似复杂的矛盾纠纷梳理清楚,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一同参与调解。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两家矛盾得以化解。

  除了担任民警一职,杨东还是村里的“法治副村长”,调解村民大小矛盾时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据介绍,该大队还有数十名这样的民警,每天穿梭在辖区的各个角落,他们发挥自身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用“聊家常”说好群众间的琐事。

  线上聚合力 服务再升级

  “天天深夜那么吵,影响我们休息,能不能让他们小声一点?谁能管一管?”1月5日,平原边境派出所民警舒承功在“警民联系群”看到这样一条消息。居民王女士反映,深夜因楼下餐馆客人喝酒后大声说话,影响休息。王女士想起警民联系群,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发了几句埋怨的话。很快,舒承功将信息打上“非警务类线索”标签,第一时间促发(村)社区、网格员等多方力量,有效形成矛盾纠纷联调、安全风险联治工作合力。不到3个小时,王女士的问题顺利得到解决。

  据悉,“警民联系群”的数据在社区民警统一汇总后,根据业务性质不同,与各职能部门信息共享、高效流转,群众提供的线索信息一律实行“12小时内签收,3个工作日内反馈”。

  寒来暑往,在大盈江畔,一代代移民管理警察走街串巷、走村入户,在边境线上搭建起一座座“警民连心桥”。

  本报记者 杨子庄 通讯员 杨济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