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国共开启第二次合作后,红军就被正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奔赴了抗日战场。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抗日初期,仍有一支红军保持着原来的番号,直到1943年才消失。
而这支部队的经历更是堪称传奇。它从虚弱走向巅峰,又从巅峰走向消逝,期间众多革命者为它英勇赴死,结局实在称得上是可惜。
那么,这支部队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艰难的岁月
1931年,内战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日军乘虚而入,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面对国家危亡,我军不顾自身处境艰难,在第一时间向老蒋提出交涉,要求“停止内战,统一抗战”。
然而,老蒋以个人利益为上。他不仅不理睬我军的劝告,还严令禁止内部谈抗日,只一心扑在如何围攻红军上。
在这种情况下,我军便在1934年7月组建了一支“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派其执行北上任务。
由寻淮洲担任军团长,乐少华担任政委,而参谋长则是大家所熟知的粟裕大将。
这支部队有两个目的,一来是牵制国军进攻苏区的压力;二来是到敌后方宣传抗日思想,鼓励全国同胞团结对抗外敌。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部队一开始只有6000人左右。并且大家的武器都以梭镖和大刀为主,战斗力可想而知。
即便如此,我军却还是做好了同时对抗国军和日军的两手准备。
红七军团北上后不久,中央红军便进行了长征,离开了中央苏区。几个月后,红七军团走到德兴县,与闽浙赣区的红十军会合,
两军经过商量后,决定一起开展游击战斗,扩大皖赣苏区,策应红军长征。
经过中央批准后,两军正式合编为了红十军团。而军团长则由刘畴西担任,政委和参谋长都没变。寻淮洲同志则担任了军团下辖的19师师长。
但值得注意的是,第十军团的最高指挥交给了留守在大后方的中央军区司令——方志敏同志。
红十军团成立后,立马引起了国军的警惕。在此后的数月里,老蒋不断派重兵过来围攻,而且派遣的都是精锐之师。
而我军又处于蒋统区的核心腹地,群众基础不深,又没有支援和补给,很快就陷入了险境之中。
在遭受了节节失利的惨败后,我军急需打一场胜仗来提升士气。
众人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在黄山以东的谭家桥伏击敌军。
当时粟裕其实并不赞同这个意见,只是当时他的话语权不大,所以他说的话也并未引起重视。
最终,由于作战计划没有部署好,谭家桥一战还是失利了。寻淮洲同志也不幸牺牲。
后续撤出来的部队也遭到了数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在一番激战后,只有粟裕率领着一小部分人突围成功,返回了闽浙赣苏区。
然而主力部队却遭到了重大打击。方志敏、刘畴西以及乐少华同志不幸被俘,最后英勇就义。
重整旗鼓
当时闽浙赣省委原本在弋阳磨盘山一带,等待红十军团会师。
听闻部队战败的噩耗后,他们果断将剩余的武装力量分成了三支游击队,分散到了闽浙赣各处。
时任苏区葛源区委书记的杨文瀚也成为了游击队中的一员。由于他没有战斗经验,因此一开始他在游击队中担任的是宣传干部。
后来,随着上级们牺牲的牺牲,调走的调走,队里最高的干部就剩下了他一个人。
他自然而然地被推上了军事主官的位置。
而彼时所谓的游击队仅剩30多人,他可谓是临危受命,独撑危局。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契机,他的军事才干开始显现出来。
他的妻子王荣真就曾提起过,说他天生就是打游击的料。
那时队伍虽然军心不稳,处境艰难,但杨文瀚却从未意气用事,行事极为谨慎。
为了保留革命火种,他耐心蛰伏,从不打没有把握的仗。他还在军中立下了数条严令:“没有情报不动手,抢不到抢不动手,决不死打硬拼”。
他专捡落单的国军小部队打,动作也是谨慎又精准。
在他的努力下,部队很快就打出了威名,并在弋阳、德兴等八个县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游击队的规模也从原来的几十人,扩大到了八百人。1937年,部队正式改编为东北游击大队,裴月山任司令,杨文瀚任政委。
然而,由于常年在偏僻的山区中作战,导致部队对外界的信息极其闭塞。
从“西安事变”到“卢沟桥事变”,杨文瀚等人一概不知。更重要的是,他们更不了解,因为这些大事,又让国共两党走向了合作之路。
后来,红军正式改编为八路军与新四军。期间,中央先后三次派人上山,与杨文瀚商量改编事宜。
但由于与外界失去联系太久,杨文瀚始终不肯相信,一直不惜余力围攻我军的国军,竟会真的与我军开启第二次合作。
他将上山劝说的人当作了背离者,把他们都抓了起来。而他的老上级,省委书记关英也因此牺牲。
在此后的五年里,他便继续与国军进行着艰苦的斗争。最后,国军恼羞成怒,他们不顾我军劝阻,直接派遣了重兵对游击队进行大规模围攻。
而杨文瀚等人也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不断辗转,却始终无法找到立足之地。
最后,队伍一败再败,仅剩下20余人。
1943年,杨文瀚在秘密下山筹集枪支时,不慎被敌人发现,从而遭到抓捕。不久后,他在弋阳就义。
而这最后一支红军也迎来了陨落的结局。
这支部队的历程无疑是令人惋惜的。很多人说,若是杨文瀚同志不这么“固执”,能及时改变想法,或许可以挽救部队的命运。
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
历史的悲歌
杨文瀚同志是一名非常优秀的革命者,这无可辩驳。在游击队成立之初,最艰难的时刻,假若他有一丝动摇,那么游击队也不会有后来的辉煌。
中央先后三次派人劝他下山,难道他真的一点也没有被说动吗?其实并不是。
有一次,为了抗日大业,他终于同意了下山与国军进行谈判。
岂料,就在半路,他却遭到了国军的袭击,十几名珍贵的游击队员就此牺牲。
也是因为此事,杨文瀚更加坚决地相信,国军根本不可能与我军化干戈为玉帛。
他对部下立下严格规定:以后不管什么人来都不听,大家一定要等到红军大部队过来再下去!
那时的老蒋也贼心不死,他一边与陕北的中央红军进行和谈,一边加紧对南方八省游击队的围攻,破坏同志们的改编计划。
也正因此,杨文瀚对国军的仇视越来越严重。
后来他的老上级关山亲自上山,给他做工作。
但杨文瀚却认定了他背离了组织,并噙着热泪质问道:“他们既然想谈合作,那方志敏为什么会牺牲?我们那么多同志又为什么会牺牲?”
杨文瀚此前一直非常敬仰方志敏,得知他就义的消息后,悲痛得三天三夜没合眼。
他对国军的痛恨不止于此,他更忘不了这么多年战友们一个个倒下的场景。
因此,不管关山怎么劝说,他都只有一句话:等红军大部队过来,他才下去。
但红军此时都已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哪里还有其他红军呢?
就这样,杨文瀚带着心中的信念,一路走了下去。
这支部队的结局无疑是令人惋惜的,但这并不能称之为失败。
革命的路途是艰辛而又遥远的,正是因为革命先辈们坚守着初心,用鲜血染红了革命的前路,我们才能过上如此和平幸福的生活。
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