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战场的国民党军,有一支非常奇特的主力,在辽沈战役最后总决战之前,对阵东野几乎没有输过。

东总设计的历次战役,从没把这支部队作为歼灭的目标。这和华东、中原、西北几大战场动辄以国军主力为歼击目标,并且屡屡得手,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新六军打东野罕有敌手

新六军成军于1944年4月,在印度兰伽姆编成,起初辖14师、50师、新22师,后又把50师调出,青年军207师调入。

新六军战斗力非常强悍,成军之后在缅甸北部对日军作战,打得日军全无招架之力。


1945年4月,新六军各师陆续回国。1946年1月,海运赴东北战场,从此开始与东野交手。

新六军编制虽屡有调整,但其核心主力新22师一直都在,新22师是国军最早的机械化师,当年无论是在第五军编成内,还是在新一军麾下,都是所向无前的主力,打过很多恶仗,对日军胜多败少。军长廖耀湘也一直没有离任,廖的治军水平比较高,很注意士兵的基本战术训练,也比较注重士兵骨干的保留,据东北野战军交手后总结,新六军三五年、七八年老兵很多,战斗意志很顽强。

新六军在东北作战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战略进攻,大概在1946年1月至6月,一路北进至占领长春为止,这一阶段新六军打的非常顺,东北民主联军各师、纵队碰到新六军就跪。

败在新六军手下的部队,第一次是1946年2月,在沙岭战斗中与新六军22师66团遭遇的四纵吴克华部,战况相当惨,我军伤亡2100余人,新六军66团只伤亡674人。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战前侦察不明,战中组织指挥一塌糊涂,大量步兵在毫无遮拦的旷野被新六军强大火力杀伤。

第二次是南满部队,1946年4月,新六军进攻本溪,在五十二军配合下,将三纵一部分和四纵一部分击败,攻下本溪。

第三次是程世才指挥的三纵,1946年5月,新六军向四平进逼时,途中将三纵主力击败,程世才遭遇滑铁卢,此后再未缓过劲来。其中还有协助三纵作战的359旅部队,359旅后来编入东野十纵序列。

第四次是四平保卫战中,东北民主联军万毅纵队和黄克诚3师7旅先后防守塔子山阵地,被新六军攻破。3师7旅后来是东野六纵的主力16师,万毅纵队后来大多编入一纵。

第五次是四平保卫战之后,东北民主联军大举北撤,新六军沿途追击,以团为单位乘坐汽车追击,梁兴初的山东1师有一个团被新六军拦住,山东1师是后来东野一纵的主力。

第二阶段为相持。东北国军扩张到极限,东北民主联军遂以南拉北打之策,与其相持,彼此互有攻守。


新六军进攻南满,由于萧华应对失当,南满部队三纵、四纵无力阻挡,根据地只剩四个县。

但之后国军进攻陷入我军南拉北打的困境,无法集中兵力,没有发生规模很大的战斗。新六军新22师主要用于进攻南满,相比十三军、五十二军等屡屡被打掉师、团级单位,新22师几乎毫发未损,足见其战力之强悍。

当然这也有杜聿明的私心,新六军新22师是他的老底子部队,廖耀湘与杜私人关系甚是密切,是以新六军不像新一军、七十一军那样四处分散作战,新一军在东联三下江南作战中,每个师都被打掉一个团。而新六军基本保持主力聚集状态,没有受到多大损失。

1947年6月北满部队发动夏季攻势,一、六、七纵围攻四平,与七十一军血战一场未能拿下。新六军向四平增援中,14师的一个团曾被一纵拦住,但这个团反应比较快,发现情况不对马上撤走,我军只打成了击溃战。

至1947年8月,陈诚在东北主持扩军,新六军除新22师未动,其他两个师都进行了轮换,新拨入新六军编制的暂62师,于1948年2月在法库附近被歼灭。

第三阶段是最后决战,新六军在辽西兵团序列内进退失据,终于在黑山、大虎山地区被歼灭。

二、东野为何不围歼之

与新六军交过手的东野主力计有一纵、三纵、四纵、六纵、十纵等,这些部队都是比较强悍的主力,在单对单,或者二对一的交手中,东野部队很难占到便宜。

大家可能也发现问题所在了,面对新六军这个劲敌,为何我军总是以少量部队打击之,而不像华野那样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对新六军实施围歼呢。

笔者很早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点出过华野和东野作战的区别,在全面内战爆发至大决战之前,华野在华东范围歼灭10个军级单位,而东北战场只歼灭新五军1个军级单位。

其他战场也不同于东北。

比如中野在羊山集、金刚寺、洛阳、襄阳都全歼过军一级单位,哪怕是千里挺进大别山之后中野元气大伤,仍能在襄阳围歼一个军并活捉康泽。

西北战场亦同,宜瓦大捷全歼整编二十九军,西府战役全歼整编76师——该军被反复歼灭三次,澄合战役全歼整编36师,等等。

战绩稍逊的华北战场,也有清风店大捷全歼罗历戎第三军,又把傅作义的王牌军三十五军打掉大半,军部和一个师被消灭。与东北战场全歼新五军和新两个师战绩略同。

以东北部队的实力,怎么仗打的那么零碎而不漂亮呢?

东北作战的观感大多是这样:

秀水河子战斗,林总亲自指挥,两个师打一个团。

新开岭战役,一个纵队打掉五十二军的“千里驹师”第25师。

威远堡战役,一个纵队打掉五十三军一个师。

拉法之战,一个纵队打掉新六军一个团。

以及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四次四平战役等等。其间还有德惠战斗、西丰战斗、怀德战斗等失利。

之所以打成这样,是因为东北我军直到1948年10月开打辽沈战役,从未有一次集中全部或大部野战军主力进行作战的,故而也谈不上以优势兵力围歼新六军。

那么再看深一层,背后还有原因。大概是两个方面。

第一,敌我形势方面。

东北战场地域相当广大,解放区分据东北三边,北满、南满和西满,东北腹地大城市和交通干线大多被国民党军控制,集中行动有极大障碍。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只能做战略上的配合,无法在战役上配合。

这与华东我军基本集中一处的形势有极大不同。华东虽然也有鲁中、胶东、鲁南、渤海等二级军区,但主力部队长期集中在鲁中南,集中调遣极为方便。

自1946年12月至1947年7月,华野部队长期集中行动,这一用兵习惯基本延续和保持下来,尤其是分则失利、合则战胜的事实,让各方向、各纵队主要指挥员都乐于直接在粟司令指挥下作战。

东北地形之限制,各军区、各纵队习惯于独立作战,即使是三打四平这样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战役,林总也不亲自出马,而是让三个纵队去打。

第二,林总的指挥艺术方面。

林与粟、刘、徐、彭等将帅指挥风格不大相同,惯于打有把握之仗,谋定而后动,这一点为世人熟知,就不多展开了。

所以说打新六军并不是想集中就集中,集中了就能打成。新六军并不像整编74师那样一直集中着,也很少有整军集结在一起进攻,因其战斗力比较强,多以师为单位作战,初期甚至敢以团为单位据守一处,拉法新站战斗失利后才吸取教训,不敢贸然分散为团级战斗单位。

三、韩司令的奇招

东北作战两年多一直没打掉新六军,固然是憾事,不过基本不影响东北我军的壮大。

反观新六军,因东北国军三任指挥官都不舍得把新六军拿出去拼命,没像新一军一样越打越弱,也意外地保持了较高战斗力水平,直到辽沈战役开打,仍是极具威慑力的主力军。

直到锦州战役开打,东野终于迎来了和新六军正面硬刚的机会。

当时东北国军分三大块部署,卫立煌的剿总整体指挥:


锦州范汉杰指挥六兵团的九十三军、新八军(含七十一军之88师)、六十军的一个师,共6个师,附地方守备、特种兵等共约10万人。

长春郑洞国指挥一兵团的新七军、六十军,加地方守备部队,也是约10万人。

其余部队,新一军、新三军、新六军、五十二军、七十一军、四十军、207师(相当于一个军)、五十三军等,则均在卫立煌剿总指挥下。决定援锦后,除五十三军之外,其余悉编为第九兵团,由廖耀湘指挥。

九兵团援锦未果,转而向辽南准备夺占营口,自海道南下。东野各纵顾不得休整,迅速向黑山、大虎山一线追击,将廖耀湘九兵团截住。

打新六军的过程不像打整编74师那样富有传奇色彩,但过程也是跌宕起伏。

廖兵团首先向黑山阵地发起攻击,别的部队攻不动,派新六军169师上去攻,居然拿下梁兴初十纵据守的101高地,打了梁大牙一个措手不及。梁兴初冒险从别的阵地调来一个团投入反击,把阵地夺了回来。

169师是沈阳地方部队改编升级成主力的,在新22师的带动下居然也打的有模有样。

不过暂时的得手并不能挽救新六军和九兵团的命运。随着东野主力陆续赶来,九兵团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已不占优势,廖耀湘不得已命令部队转道而进,寻找东野防线的空隙南下。

此时无论追来的东野部队,还是廖耀湘兵团,部队阵形都已混乱,军与师、师与团之间无法再保持清晰、整齐的行进队形,敌我都搅在一起。

东野三纵在司令员韩先楚指挥下向廖兵团猛扑而来,部队收集上来的情报杂乱无章,到处都是敌军,我军也散的到处都是,韩先楚以极其敏锐的判断力向部队命令:枪声就是命令,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打。以乱对乱,下级可以指挥上级。

这一经典命令被《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再现,不过把主人公艺术性地转移到林刘头上。

此命令的精髓在于突破常规。行军作战最忌讳失去指挥、失去组织、失去友军,但此时敌我均乱,只能以乱对乱,反其道而行之。

命令收到了奇效。

三纵7师21团3营担任该师的前卫营,在副团长徐锐指挥下一路追击,打到胡家窝棚附近,听当地群众说这里小汽车多,炮多,到处树着电话线,该营立即冲入胡家窝棚一顿猛冲猛打。

这里正是廖耀湘的兵团部、新一军和新六军的军部所在地,这个营以极惨重的伤亡,换来了砸碎九兵团神经中枢、使敌军陷入严重混乱的重大胜利。

新六军2个师互相失去联系,169师转道失利,师长张羽仙与部队脱离联系,战役结束后被抓捕。新22师死战不降,廖耀湘带着新22师64团竭力冲击,企图逃往沈阳,饶是该团战力精强,也抵挡不住数倍于己的东野部队围攻,最后全部崩溃。新22师师部和另外两个团抵抗到最后一刻,终于被全部歼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