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2
“药品追溯码扫出三地多次记录”,近日,有消费者反映网购药背后暗藏“猫腻”,引发广泛关注。
陕西西安楚先生提供的信息显示,他是一位高血脂患者,由于需要定期服用,经常网购降血脂药。1月7日,楚先生在某电商平台,挑选了一家高分店铺,购买了一盒阿托伐他汀钙片。收货后,楚先生用手机扫描了药品追溯码,却发现自己竟然是第4个扫码的人,而且隔天还出现了来自黑龙江的扫码记录。扫码记录显示的地址横跨山西、陕西、黑龙江等地,即使自己已经拿到了药品,依然挡不住有人继续扫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楚先生对此大为不解。
对于楚先生的遭遇,店铺客服解释称,药品出入库需要扫码,可以扫码的都是“正品”,因此拒绝了楚先生的退款申请。药品生产企业晖致制药(大连)有限公司则表示,公司产品“一盒一码”,不会出现重复的情况,如果网购药品的追溯码已被多人扫过,产品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或真伪问题。
根据国家医保局的介绍,追溯码是药品的唯一“电子身份证”,通常由一系列数字、字母、符号组成,标识在药品包装盒的显著位置。按照有关药品和医保管理规定,一盒药品只能卖一次。因此,一盒药品的追溯码理应只有一次被最终销售扫码的记录。如果在药品流通过程中,出现多次扫描记录,那就存在假药、“回流药”以及药品被串换或者倒卖的可能。
此前,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回流药”脱离药品储存必要的温度、湿度条件,药品质量难以保障。有的药贩子甚至往药盒里装假药、过期药卖给药店,隐患重重。
频繁“出入库”导致多次扫码记录的说法站得住脚吗?对此,卫生政策专家俞卫表示,药品入库出库的次数多,肯定是经手多,关键是看经了谁的手。谁来扫码,什么情况需要扫码,每次扫完都要有清晰的痕迹,相关部门要完善这些具体信息。比如,药店将药品交给患者,最后一次扫码应该是患者,如果其他人还能再扫码的话,那就说明有问题。此外,目前的追溯码大多是在药品外包装盒上,很难保证里面的药品是否被串换过。
“回流药”到底从哪里来?记者调查发现,一条由“职业开药人”、药贩子、药店、诊所勾连起来的“回流药”黑色产业链正侵蚀着国家医保基金。
“低买高卖”是“回流药”倒卖的主要模式。比如,市面上100元的药品经过医保报销后,参保人员只需自费20元,药贩子以30元的价格收入,再以60元的价格卖出,这就产生了利润空间。其中,肿瘤靶向药、慢性病处方药是药贩子重点收购的种类。不法人员通过过量配药、短时多次配药等方式赚取差价,非法牟利。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2023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医保骗保犯罪案件共计1213件。其中,部分职业骗保人组织化、分工化程度越来越高;团伙化、专业化特征明显。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新年伊始,国家医保局更是对“回流药”等问题“亮剑”。1月2日,国家医保局发文,全面推进药品追溯码的监管,一旦发现回流药,将根据追溯码提供的线索,精准发现,精准打击。不过,追溯码目前尚未做到全覆盖。
随着追溯码的推广使用,“扫码”即知药品、耗材的“前世今生”正在逐步实现,让百姓购药更安心。追溯码的运用能否斩断违法利益链条?在俞卫看来,通过追溯码的应用,相关部门能够通过信息系统,便捷精准地发现虚假购药、串换药、“回流药”等利用药品来骗保的行为。但是,更为关键的是要从源头上斩断“回流药”的出现。
俞卫说,目前,部分医疗机构对处方药及患者的管理不够完善,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很多患者直接对医生说要开某某药,一些医生没有认真地去了解患者是否需要用药,就直接开出处方。此外,监管不完善的电商平台成为“回流药”的重灾区。当前,社会上对处方的法律性和严肃性认识不足,亟待提高相关意识。从短期来看,如果出现售卖“回流药”或假药的行为,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大处罚力度。而从长期来看,则要提高对处方药的管理。一是,医生更严肃对待处方,严格确认患者到底是否需要用药;二是,药店、平台及店铺销售处方药时,要认真查验购买者有没有处方;同时加大对药品来源及质量的把控,严格监管,严格追溯。换言之,只有各方合力,才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进而杜绝“骗保”行为的发生。
看看新闻记者: 崔信淑 游玮 阮丽
编辑: 游玮 阮丽
责编: 崔信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