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新春时节,你的家乡有哪些传统新年习俗?贴挥春,包饺子,吃汤圆,祭拜灶王爷?
你有没有发现经历全球化、现代化的洗礼后,我们越来越珍视中国传统文化,而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例如: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以及我们熟知的巴蜀文化等,它们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各地独特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内涵。
尤其传统新年,因在地文化的差异其民间习俗更是截然不同——东北人看冰灯,山西人做花馍,广东人过年前要“行花街”……
·体验皮影的成都市民,摄影/卢祥龙
成都作为巴蜀文化的中心,自然拥有多元的传统习俗,但随着时代更迭和生活习惯的衍变等因素,它们渐渐淡出我们的日常。
或许,老成都们还记得,其实成都人过新年历来有看皮影戏的习惯。皮影戏在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春节期间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
01/
成都皮影,
从乡村影戏到城市影戏
成都皮影,又被称为“灯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明末清初,张献忠、刘文秀等农民起义军把湖北皮影带到川北地区,后又随着吴三桂的军队将云南皮影传入四川,外省皮影跟四川本地文化结合逐渐形成川北“土灯影”。
·博物馆里的皮影藏品,摄影/王效
清朝乾隆初年,陕西“渭南影子”传入川北。嘉庆年间,“土灯影”与“渭南影子”传入川西,至咸丰年间,川西民间艺人融合两者的优点,创作出被外国友人誉为“最复杂的皮影”,即成都皮影。
彼时,成都皮影算是“时髦戏种”,受到满城里旗人们的喜爱,在流传和发展过程里开始吸收“京灯影”(京城灯影)的精华。同时,为了贴合“川人终是爱高腔”的文娱偏好,它被川剧票友们进行本土化改造。
·成都皮影戏版《白蛇传》,摄影/张直
可以说,成都皮影的发展经历了从外省传入到本土化创新的过程,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代举人周询评价成都皮影:“灯影戏各省多有,然无如成都之精备者。”
“成都皮影戏制作更精细、表演形式更复杂,象征着乡村影戏到城市影戏的一种转变,它不仅在民间流行,还受到城市阶层的关注。”成都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创立人之一赵洪说。
·成都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创立人之一赵洪带领爱好者体验成都皮影戏,摄影/刘海韵
他认为,这也是成都皮影戏逐渐走向舞台化的过程。清末民国时期,茶馆、戏园是成都皮影戏演出的重要场所,尤其在农历新年这样的节日庆典,看皮影戏更是必不可少。正因有这样的历史渊源,如今,锦里古街、杜甫草堂以及周边五凤溪古镇、洛带古镇、黄水镇等地,还能在民俗庆典上观赏到皮影戏表演。
那过去皮影戏的演出全貌又是怎样的呢?即便从小受父亲影响投身皮影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赵洪表示,皮影戏过去要么是家族传承,要么是班底承袭,没有影像留存导致诸多演出细节都无证可考,保留的碎片资料只能窥见其部分样貌。
·成都博物馆(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摄影/慕树
不过,幸运的是,在成都博物馆五楼,还藏着一座中国皮影博物馆,这是第一个“国字号”的世界最大皮影博物馆,馆藏皮影木偶珍品更是达到20余万件。另外,四川博物院、四川大学博物馆、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都从不同维度收藏、保存着皮影相关藏品或表演。而一些他地的皮影几乎已经消失。
02/
基于传统的创新,
炼就一出东方神话大戏
无论是皮影戏,还是蜀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不过,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并投身其传承与传播,例如: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拜访大量非遗传承人和文艺工作者,近期系列视频再现了漆艺、蜀锦、绒花等传统手工技艺。
的确,除了通过师徒传承制度,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间技艺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活态承袭:一方面,许多文化机构组织夜校培训和表演活动;另一方面,不断跨界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等,推动其形式更迭创新。
成都太古里新春大型公共艺术装置“开新戏Tales of the Spring”(下文或简称:开新戏)就是一次大胆的跨界尝试。
这座公共艺术装置由成都太古里携手混合媒体艺术家葛晓晨打造——融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地民间传统艺术皮影技艺的同时,更从上古奇书《山海经》汲取灵感,创作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技艺、审美兼具的创新之作。
扶桑树接天地,枝头繁花盛开,福象、喜鹿、瑞鹤、灵蛇、锦兔、富甲六只瑞兽在神树下欢腾嬉戏,这是“开新戏”描绘的叙事场景。
每只瑞兽虽取材于古籍,却又融入大胆的创新设计。福象的头部生出蝶翼,每次振动蝶翼,扶桑花粉便撒向四方,万物欣欣向荣。跃动的锦兔尾巴续接着孔雀般的尾羽,寓意新岁初启,迎来锦绣前程。灵蛇,首如龙,尾如蛇,两者盘旋飞腾,象征生命流转,蜕变新生……携着神秘与祥瑞,瑞兽们从山川湖海、云雾仙境汇聚而来为新年——蛇年加持鸿运。
成都皮影以“大皮影”的特点著称,其人物造型高大通常在50厘米以上,甚至高达1米,而且影偶的设计灵活,头、身子和手指都可以分开,根据剧情进行灵活组合。
“开新戏”这座大型公共艺术装置里,围绕扶桑树的瑞兽们秉承该特点。出于装置制作需求,它摒除了成都皮影灵活演绎的功能,却最大程度保留关节连接处的骨眼,让身为观众的我们能看见传统皮影其细微之处,也能享受现代审美悄然融入带来的全新感官体验。
从皮影的历史上看,深受渭南影子、土灯影、京城皮影等影响的成都皮影顺应先简而后繁、先粗而后精的发展规律,继而迎来鼎盛时代。
因形制更大的特点,也使得成都皮影有空间留给雕刻工艺去表现细部。这座公共艺术装置里的瑞兽们刻画极尽精致,流畅的线条,鲜艳的色彩,赋予影偶极强的表现力,也提高了其观赏效果与艺术价值。
其实,皮影始终是一种二维艺术形式,通过平面的影偶在光影的投射下展现出戏剧效果。“开新戏”却创造性地将细腻、精美的“二维皮影”画面层层叠加组成立体三维图像,全新的“皮影表演”不再必须依赖传统皮影幕布,直接降临于现实生活场景。
当夜晚来临,四周灯光点亮,有种误闯神秘仙境的错觉,跃然于台前的影偶们变得活灵活现,周遭一切变得似真似幻。
03/
深挖在地文化,
不只是寻找地方的归属感
在形式、内容方面的创新之外,“开新戏”这座落脚于漫广场的大型公共艺术装置延续了成都太古里历来秉持的包容性、开放性。
无论是“请就座”“一起”“共融之境”“撇捺之间”,还是“悦动的山丘”,呈现于成都太古里的公共艺术装置自始至终对市民、游客是欢迎接纳的姿态——或可游逛,或可就座,或可跳跃。
每一座公共艺术装置尽可能围绕创意核心,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来跟观众们进行互动。
像此次“开新戏”特别创造、设置了一个浓缩版的“勾栏”,即舞台格局。
扶桑树与瑞兽们处于戏台表演的中心,戏台之外的四方或铸有颇具川西特色的竹椅装置,或摆放绘有皮影戏的屏风隔绝直接的窥探。游逛的市民、游客们可以随时就座与小憩,恬淡地从各个角度观赏正在上演的好戏。
瑞鹤林立于池水之中,锦兔蹲坐于戏台边缘,灵蛇栖息在扶桑树下……不管东西与南北,每一个角度看去,皆是一出东方神话大戏。
中国传统新年期间,看皮影、观灯会是两种极具代表性的娱乐活动,它们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
传统灯会的灯笼上会绘制龙、凤、麒麟等瑞兽,寓意吉祥、驱邪避凶,也寄托着国人的来年希冀。
“开新戏”靠近大慈寺照壁的一侧便打造了一处旋转灯箱。灯箱上描绘着戏台中心的影偶主角,福象、喜鹿、瑞鹤、灵蛇、锦兔、富甲六只瑞兽。带着新年的祈愿,观众可翻动祈福自己来年:或是蜕变新生、前程锦绣,或是更具健康运势。
结合了现代灯箱技术和传统翻牌游戏的玩法,让参与者在翻动过程中看到不同的瑞兽图案,不仅具有观赏性,还极具互动性和趣味性。
人人皆是看戏人,人人亦是戏中人。
其实,通过“开新戏”,我们很难再见宋代市井中宋杂剧、说书、杂技等节目上演的繁盛全貌,但它的魅力在于结合更现代的语境以及表现形式,依然能带领我们切身感受置身瓦舍的热闹,这份穿越时间与空间的体悟承接着绵延的生命力,既是过去的,也是当下的。
反观“开新戏”这座公共艺术装置,背后折射的是成都太古里对在地文化挖掘与精神内涵提炼的重视。在地文化是地方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地方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成都太古里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为城市公共空间注入新的活力,还通过不断变化的装置互动性设计增强市民与游客的参与感,成为成都文化的重要象征。
更重要的是,它们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表达与在地价值:自然与艺术的融合、时间与空间的对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城市与自然的共生……各个维度提炼、表达着成都这座城市表于外或藏于内的文化与内涵,诸如:成都“快耍慢活”的生活态度等。
与此同时,成都与各地于在地文化的交流、沟通中相互认同,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感。
回归眼前,中国传统新年即将到来,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尽管大不相同,但都蕴含着各地同胞们对家庭、团圆、幸福的同一种追求——
不善表达的我们将丰沛的情感隐藏于无声之中,看皮影戏、观灯会……在热闹嬉戏的氛围中,跟家人、朋友谈天地、话家常,祈愿来年一切皆顺遂。这每一个举动都是最朴实且最真挚的表达。
展览信息
开新戏 Tales of the Spring
2025年1月16日——2月12日
成都太古里·漫广场
● ● ●
编辑丨小都
未标注图源丨成都太古里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众号丨YOU成都视频号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场小程序 | YOU在场小红书
合作添加微信号
YOUCHENGDUDU
· 欢迎把小都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