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春节,很多人就很纠结,有人说年轻人反感过年,其实老年人也反感过年。有一个河南老头吐槽春节的名场面被很多人转发:“我最膈应(反感)的就是过年,过年球事多,打乱正常秩序...”
过年让人反感的事:
一、走亲戚
走亲戚,你来我往,互相交换一些超市买的鸡蛋、牛奶、酒水和点心。有的亲戚多的,走完了家里一堆交换的礼物,其实大多都是添加剂产品,没多少能坚持吃完的,好多都浪费了。
有些亲戚其实你并不想去,比方说两家关系其实并不太好,或者去了以后对方东拉西扯,让你很窘,但不去又不行。这样的走亲戚就走成了形式主义,是走给对方或者别人看的,让外人看到你尽了礼数。
二、生活的不便
因为过年要回家团聚、走亲戚,很多人不得不集中在这十几天,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回家,春运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但这场迁徙并不是愉快的:抢火车票、挤火车、高速上堵车,遇到极端天气还可能在高速上挨饿挨冻。
对于不回家过年的人同样不方便:超市、小饭馆、一些玩乐的地方可能会停止营业。即便有一些地方开业,也因为春节期间服务不是那么周到或者加收服务费,提高了消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其他的还有啥大家留言...
反感过年的时间节点
1、大家并不是一开始就反感过年,大部分人童年是喜欢过年的,过年意味着有寒假,而且这时候为了图个吉利,大人一般都对小孩要求宽松,会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新衣服和压岁钱。几十年前超市没有普及时,人们过年主要靠到市场上赶集采购,那种气氛也是现在少有的。很多人家的对联、炸货、熟食还要自己在家上手,这些都让小孩们感觉很好奇,好奇心的满足是小孩们拥有最高价值的情绪。
可这些快乐是由大人提供的,也就是20年后的你,创作喜剧的大师往往在生活中是沉默寡言的,创造喜庆生活的成年人内心也是很烦躁的:过年要规划行程、采购、走亲戚,这些都要操心很多。
2、数字化提前透支了人们的惊喜。小时候喜欢过年还有个原因,就是能够见到很久见不到的人。比如某个舅或者伯在外地,某个表哥或者表姐在外地,真是一年见到一次,这些关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打长途电话或者写信没有话头,毕竟没有专门事项。
现在好了,手机、微信很方便,再琐屑的事都刻意随时联系,而且朋友圈和抖音也能时刻看到对方的动态。互联网的便捷性,使得全国各地的信息都能够迅速碎片化流转,失去了神秘感。因此过年的时候大家见面没什么可聊的了。
传统的过年,还能维持多久?
对80后这一代人来说,其实走亲戚的习俗已经开始没落了,很多人都是看着老一辈人的面子,一旦祖辈或者父辈中有人走了,关系可能就断了。
而且很多人自己是独生子女,孩子也是独生子女,意味着他们将来都没有姑、姨、舅了,自然也就没有亲戚了。
那么过年也就只剩下贴对联和放鞭炮了,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前者就是到超市随手买的事,后者大部分城市的市区都不允许,年味自然就淡了。
春节这个假期的改良,自然会在未来一二十年里水到渠成。
不盲从、看世界,从现在开始
珍爱老桃,顺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