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41岁独身女子去世,法院判决其房产归国家”的消息,引发关注。
据媒体报道,41岁的赵女士因病去世留下数百万的遗产,包括房产和银行存款。赵女士终身未婚,父母也早已离世。其叔叔、姑姑、舅舅、姨妈等多位亲属走上法庭,主张遗产分配。法院最终判决,赵女士的房产归国家,其他遗产根据每个人对赵女士照顾多少进行分配。
这一判决结果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大家普遍认为法院的判决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但也有人对遗产的分配方式提出了质疑。
赵女士虽然单身未育,但也有旁系亲属,为啥她留下的房产要判给国家,这有什么法律依据?随着家庭结构日益多样化,类似情况将越来越多,是否必要扩大法定继承人范围?
有旁系亲属为何这样判?
收归国有后将如何处置?
扩大法定继承人范围是否有必要?
赵女士这一案例受到很大关注,也折射出当下人们对遗产无法定继承人情况的隐忧。
部分网友认为,在赵女士的案例中,叔叔、姑姑、舅舅、姨姨等旁系亲属在赵女士生前给予了诸多照顾,虽然他们不是法定继承人,但多年的照顾和付出不能被忽视,将房产全部收归国家,这确实让亲属们难以接受。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家庭结构日益多样化,单身人士将增多,遗产无继承人或继承人均放弃继承的情况会越来越多。传统的继承规则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显得不够灵活。”采访中一些人士对此表示担忧,有人建议,在未来的法律修订中,是否可以考虑扩大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将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亲属纳入其中,以更好地平衡情理与法理。
而绝大多数专业人士认为,不宜轻易扩大法定继承人范围。上海家与家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李凝未认为,如果扩大继承人范围,可能造成旁系亲属对被继承人未履行任何义务,即享有财产继承权的局面,这很有可能违背被继承人的真实意愿。“旁系亲属是否可以取得遗产,还是应以是否实际照顾、抚养被继承人为考量标准,这样可以通过法院最终对照顾、扶养行为的认可,鼓励亲属间相互扶持,从而促进优良家风的建设。”
在金缨、李凝未等律师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类似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多,法律赋予了每个人通过遗嘱、遗赠、遗赠扶养协议等形式对个人财产进行传承规划的权利,与其扩大继承人范围,不如更全面地进行社会面普法,让更多人了解如何使用科学合理的方式,确保自己的财产留给自己想留的人。
这起事件也提醒我们,合理的财产规划至关重要,应尽早立下有效的遗嘱,明确自己的财产分配意愿,通过立下遗嘱,人们可以确保自己的财产在离世后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分配,从而避免家庭纷争和矛盾的产生。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 王海燕 刘雪妍)
编辑:施雨
编审:何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