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小罗
(本文含有部分《No, I'm not a human》剧透。)
如果恐怖游戏也有潮流,那么近些日子最流行的应该是类《8号出口》的“找不同”游戏,以及以《这不是我的邻居》(That's not my Neighbor)为代表的“分辨伪人”游戏了。
这两种类型我都断断续续地在玩,也在视频网站上看过不少实况,或多或少能够感受到它们的“发展轨迹”——以“找不同”来说,《8号出口》发售之前,很少有人想到它和恐怖元素结合起来能有这么好的效果;而在《8号出口》发售之后,类似的作品从较为生硬的模仿,到逐渐做出各自的特色,并没有花去太多时间。像是把“找不同”玩法和中式梦核结合的《无人》,更是凭着千禧年怀旧要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无人》的场景让人非常熟悉,越熟悉,恐怖感越强
“分辨伪人”也差不多。从个人感受来说,《这不是我的邻居》的玩法还是受到《请出示证件》的影响,主打一个新鲜猎奇,画风也以卡通为主,恐怖感不算太强,故事情节也比较简单。在它之后,不少游戏在保留了“分辨伪人”这个核心的同时,又强调了故事性、角色塑造,以及关于人性的讨论,这就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同时也显得更有“恐怖”那味儿了。
2024年底在Steam上线Demo的《寻找伪人》就是这样一款游戏。虽然译名看着非常直白,不过原名《No, I'm not a human》已经可以让玩家感受到一丝不对劲。
游戏的背景是,太阳突然发生异变,人类无法在酷热难耐的白天前往户外,只能在夜晚出门活动,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世界上突然出现了大量外表酷似人类、实则极其凶残的生物,也就是“伪人”(Visitor)。幸存的人类既要保证自己的安全,也要抱团求生。
玩家扮演一位拥有住宅的幸存者,每到夜晚,形形色色的人就会来敲门。其中有向你求助的人,也有令人不安的“有关人员”,还有一旦发现你落单就会大开杀戒的怪物。玩家需要做的就是判断是否接纳求助者(他们之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人类),并且努力度过游戏中限定的时间——在Demo里,这个时间是7天。
游戏的美术风格也非常对味儿,玩家无法仅凭外表分辨伪人
有趣的是,在《寻找伪人》里,玩家很难在求助者还没进入房子之前就明确判断他们是不是伪人,尤其是在前两天,是否放人进来就和开盲盒差不多。不过,这些人进来之后,玩家可以从电视上学到分辨伪人的方法,也可以与不同的人对话,从他们发言的内容和态度上获取蛛丝马迹。一旦认定某个人是伪人,玩家可以立刻给对方一枪,而结果也立竿见影:伪人死后,尸体会变成马赛克;正常人类被杀,则会用垃圾袋装起来。
伪人的特征之一是牙齿格外整齐洁白——你相信吗?
与此同时,游戏会通过机制催促玩家做出复杂的判断——你不能完全独善其身,街上游荡的怪物会毫不留情地杀死每一个落单的人类,哪怕你已经锁上了门;你也不能只放一人进门,“研究人员”会上门随机带走房子里的成员;你更不能把人放进来之后就撒手不管,混进房子的人有可能会杀死其他求助者。
这样的玩法也给叙事留下了更多空间。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家中的3扇窗子向外观察,每晚都会发现事态比上一晚更糟糕:怪物在街上肆无忌惮地行走,夜游者被杀死,派来对付怪物的人员全军覆没,邻居家被焚烧,幸存者因为恐惧对其他人施以私刑……而在房子里,虽然拥有短暂的安全,但玩家也能够从其他人口中得知人们面对末日的不同态度,没有人知道末日是天灾还是阴谋,一切为了求生所做的努力仿佛都是徒劳的,但假如连求生都放弃,那就一点儿希望也不会有了。
窗外看到的景象让人陷入绝望
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与其他游戏里“发现伪人立即处理”的做法不同,在《寻找伪人》中,伪人与人类的边界、他们带给幸存者的影响都更加模糊。有些人身上有明显的伪人特征,却只是悲哀而平静地接受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有些人言辞激烈地主张消灭伪人,自己却也是个伪人;有些人虽然能被判定为人类,却十分凶残,甚至与怪物“里应外合”,杀死幸存者。
正因如此,玩家有时也会犹豫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在末日这个大背景下,以生存为第一要务总是没错的,但哪些人、哪些行为对生存有益,哪些又有害,实在是个复杂的问题。做滥好人固然不行,但如果过分冷血、滥杀无辜,玩家也会走向坏结局。
手中有枪,取决于你怎样使用
这就又回到了那个更有普遍性的主题:最复杂的永远是人心。末世、怪物、阴谋、恐怖氛围,某种意义上都是把这种复杂放大的手段,放得越大,带给玩家的刺激就越酣畅淋漓。当然,我并不认为这样的处理一定是想让玩家思考什么特别深层次的东西,只是,这种能够从情绪上唤起恐怖体验的处理方式,给人留下的回味空间总会更多一些。
目前,《寻找伪人》还没有推出正式版,不过开发者已经承诺正式版将支持中文,还会加入新剧情、新道具和新结局。虽然还不知道这些新内容的量够不够多,但我觉得,如果能够保持现有的水准,《寻找伪人》已经可以成为2025年最值得期待的独立恐怖游戏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