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发动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历经百年盛世的唐朝横遭打击,如同被拦腰打断一般,即使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再也没有恢复过往日的荣光。
在安禄山造反前积蓄力量的时候,便有一位名将预言其日后必反,且此位大将也有足够的能力和威望来压制安禄山。
只可惜英年早逝,最终使得安禄山坐大。
八年安史之乱之后,便有百姓感叹,若此人在,安禄山绝不可能造反。
那么,这位名将究竟是谁,他有何本事可以阻止这场大唐浩劫呢?
一、少年成名,威震边关
这位名将叫王忠嗣。
开元初年,王忠嗣之父王海宾在对抗吐蕃时英勇作战。
最终唐军打退了吐蕃,缴获了数万匹战马及若干辎重。
只可惜王海宾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玄宗深感王海宾的忠烈,便将他年仅九岁的儿子接入宫中收养并赐名“忠嗣”,意为忠良之后。
唐玄宗将年幼的王忠嗣比喻为同样生长于皇宫中的西汉名将霍去病,还让他给当时的忠王李亨作伴读,二人甚为亲密。
王忠嗣影视剧形象
王忠嗣没有辜负唐玄宗的期待,年仅二十岁时便追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在前线抗击吐蕃。
唐玄宗因为其作战过于勇猛,又急于为父报仇,故一直不让他担任重将之职。
二十八岁时,萧嵩要带王忠嗣还朝,王忠嗣却以尚无作为无颜见天子之由拒绝。
适逢吐蕃赞普在周边练兵,王忠嗣便亲自带小股精兵入阵冲杀,斩敌千人,吐蕃赞普抱头鼠窜,王忠嗣就此一战成名。
继任的河西节度使杜希望也知道王忠嗣的威猛,于是上奏玄宗点名要王忠嗣来参与对阵吐蕃的新城之战。
王忠嗣不负众望,在唐军被吐蕃冲阵吓懵的时候单骑杀入敌阵,砍杀百余人,止住了吐蕃的攻势。
缓过神来的唐军随后在王忠嗣的带领下冲锋,最终大败吐蕃军。
凭此战功,王忠嗣得以加封左金吾卫将军,不久后兼任了地方要职——河东地区的节度副使。而此时的王忠嗣甚至还不足三十五岁。
开元二十九年,三十七岁的王忠嗣成为朔方节度使,又多次兼领河东节度使的职务。
已经身为地方军政一把手的王忠嗣仍然没有停下自己为国征战的脚步。
在西面对战吐蕃创下威名后,王忠嗣继续转战四方。
天宝元年,时任灵州都督的王忠嗣率军北伐与奚族人三次大战,均大胜而归,威震漠北。
班师时赶上突厥内乱,王忠嗣于是凭借武力威胁和外交斡旋,成功挑动回纥、拔悉密、葛逻禄三个部落攻打突厥的乌苏米施可汗,可汗狼狈逃窜。
王忠嗣于一年后主动向突厥进兵,大败突厥,从此塞外安定,王忠嗣进位御史大夫,领河东、朔方节度使,位极人臣。
天宝五年,唐朝大将皇甫惟明在河西和陇右接连战败,唐玄宗便命王忠嗣兼任河西、陇右节度使,自此,王忠嗣身上佩有四镇节度使大印,军中威望无出其右。
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四十多岁的王忠嗣战功赫赫,朝堂上身居御史大夫的高官之职,地方上统领四镇之兵,还有唐玄宗养子这一特殊的政治身份。
加之在唐朝一直有领兵大将入朝为相的传统,可以说王忠嗣的政治前途一片大好。
李林甫
也正因此,王忠嗣很快招致了嫉贤妒能的宰相李林甫的猜忌。
李林甫在玄宗时期出任宰相一职达十九年,有治国才能不假,但其在位时专横跋扈、排斥异己、闭塞言路,又主张任用胡将,对唐朝政治发展整体上过大于功。
在王忠嗣走到高位之前,李林甫就已经对其忌惮。
李亨
而原因仅仅是觉得自己得罪了太子李亨,因怕日后报复,于是便计划打击李亨身边之人,其中自然包括同李亨一同长大的王忠嗣。
更何况而王忠嗣如今手握重兵,一旦李亨上位,自己将死无葬身之地。
很快,李林甫逮到了机会。
天宝六年,唐玄宗命令王忠嗣支援前线大将董延光,来争夺唐朝与吐蕃的战略要地石堡城。
王忠嗣没有想到,自己当初扬名立万的吐蕃战场,如今也将成为自己败亡之地。
唐玄宗影视剧剧照
与晚年逐渐昏聩又好大喜功的唐玄宗不同,王忠嗣尽管身为前线大将,却一直反对盲目的对外战争。
他亲眼看到边关将士的牺牲,更重要的是无数百姓为战争的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被投入战争这个无底洞。
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唐朝周边的敌人是打不完的,但百姓的承受却是有限度的。
因此,王忠嗣一直主张只有必要时才能发起战争,平时应当以政治、外交甚至经济等多种手段保持边境和平。
长期对吐蕃作战的王忠嗣也知道,石堡城作为战略要地,易守难攻,强行进兵势必损失惨重。
而夺下该城,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唐军也难以更进一步。
所以,对于唐玄宗的命令王忠嗣选择“冷处理”:增援但并不积极。
结果可想而知,唐玄宗对王忠嗣大为恼火,得到李林甫授意的董延光上表唐玄宗,称正是因为王忠嗣的延误才导致败仗。
李林甫剧照
十分了解唐玄宗的逆鳞的李林甫随后扔出了杀手锏,他派曾担任朔州刺史的魏林诬陷王忠嗣,说王忠嗣曾经表达过因早年与李亨在宫中生活,于是坚决支持太子的意图。
对儿子们抢班夺权本就非常忌惮的唐玄宗闻之大为恼火,于是下令抓住王忠嗣,几乎将其拷打致死,随后将其贬到地方担任小小的太守。
两年后,王忠嗣在汉东郡暴亡,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石堡城由唐玄宗指派的大将哥舒翰领兵,死伤六万余人才拿下,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很快被吐蕃抢回。
足以证明当时王忠嗣的眼光。
三、王忠嗣与安禄山
安禄山画像
王忠嗣与安禄山年龄相近,又都是行伍出身,在两人担任地方大员的短短数年内有过不少交集。
在王忠嗣兼任四镇节度使时,安禄山也已经出任了平卢节度使。
后来王忠嗣因分身乏术请辞河东节度使,而安禄山甚至意图带兵强行收编王忠嗣的部曲。
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王忠嗣也注意到了安禄山的反常,他所布置的军队好像不是针对北方的外族,而是针对南面的唐军。
注意到安禄山不对劲的王忠嗣向唐玄宗打报告。
李林甫
不过,唐玄宗并没有看到王忠嗣的报告,李林甫将王忠嗣对安禄山的汇报尽数拦截。
对李林甫来说,一个胡人将领安禄山对他的威胁远远没有出身、战功均无可挑剔的王忠嗣来得大。
他正好可以利用安禄山来压制势头正盛的王忠嗣。
安禄山
在王忠嗣被陷害致死五年后,安禄山果然谋反,其发动的安史之乱造成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史的叛乱中都难得一见。
此时,作战英勇、威望甚高的王忠嗣早已不在,安禄山没有了任何忌惮。
甚至哪怕王忠嗣不在,只要他对安禄山谋反的预言被唐玄宗采纳也不至于酿成大祸。
也难怪天下百姓都说,若王忠嗣将军在,断不会有此次大乱。
尽管王忠嗣已经去世,但他生前曾经提拔过的诸多将领,如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仆固怀恩等都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也是戎马一生的王忠嗣对于大唐奉献的最后一点余热吧。
参考资料:《新唐书》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