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部分城市的居民发现,身边的公交车变得“迷你”了。
据报道,近期,青岛约500辆公交车开始换新,除了6米公交车,还新上线了部分7米车辆,这类小型公交车被叫作“宝宝巴士”。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上新车辆中大型车辆的占比进一步下降。除了青岛,深圳2024年初推出的“蓝海豚”小巴近一年都在“走街串巷”,这些小公交上贴着“上车请招手”的标语,一般“招手停车、按铃下车”。
为何“小公交”越来越多?其实从字面就不难看出,对比传统的大中型公交车,“宝宝巴士”“迷你巴士”的最大亮点在于其小巧灵活,更小的容量和体积使其可在常规公交车无法通行的街巷轻松穿梭,更大范围地覆盖公共交通的区域,而且行驶速度较快,能有效缩短等待和往返时间,车次也更灵活。此外,一些小巴还有360度环视系统、高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等“黑科技”加持,并在座椅边配备USB充电接口等,优化了乘客的乘坐体验。
“宝宝巴士”的特点和配备使其调度高效便捷,服务质量更完善。因此,“从大到小”的车型变化,根源还是应对大众出行习惯的改变。不可否认,随着出行方式的多元化,公交成为出行方案的备选之一,客流量减少也是客观存在的。据交通运输部数据统计,常规公交客流量在1998—2014年呈现增长趋势,2014年,全年公共汽电车运送旅客781亿余人次。2015年开始,客流量逐年减少;2024年上半年,全国公交车(公共汽电车)客运量仅达到194亿余人次。
这也意味着,在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的叙事中,公交不再能只是满足公众的基本出行需要,而是要精准对接公众需求。这是公交系统顺畅运行的必须,也符合市场行为的逻辑。比如青岛405路的“宝宝巴士”和深圳的“蓝海豚”,都属于微循环线路,它们深入小区、社区、园区,为市民提供公交地铁之间的接驳服务。这是各地强化地铁和公交衔接的一个缩影,旨在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弥补城市出行链条中的短板。还有2021年4月绍兴市推出“动态公交”,相当于公交版的网约车,市民可以用手机预约叫车,此后当地还推出了拨打热线电话叫车、招手即停等多种服务。
显然,这对城市公交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交系统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较为单一的需求和服务阶段,而是不同城市根据当地发展进程、人口密度等,进一步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的格局。比如发挥公交调度灵活的优势,优化或定制公交线路,打通公交通道上的断点,缓解或解决例如等待时间成本高、覆盖区域不灵活等痛点,提升出行便捷度。
可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依靠公交公司,既要政策扶持,也要规划建设。公众出行需求不断变化,城市不断运行发展,如何在动态中找到平衡,处理好人与城的关系,是对公共交通的挑战,也是城市需要完成的命题。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