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的外延早已超过了“让农民种地更便利”的范畴。它不仅承担了最基础的农业生产功能,还让各项要素在此之上自由流动,无限生发,延伸出了“三农”的广袤图景。我们乐于见到农田成为“三农”发展的助推器、动力擎,穿针引线,将所有要素串联起来,促进乡村的共同繁荣。

提起高标准农田的好处,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红旗漾村种粮大户乐建杰打开了话匣子:就拿打药来说,以前的地不规整,这里有个电线杆,那里有棵树,只能是人背一个小型喷雾器去打药。现在田块平整了,无人机可以从头飞到尾。以前一个人打药,一天顶多打完十亩地,用无人机的话,一天几百亩都不是问题了,肥药还正好能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灌溉也很方便,由于阀门是电磁阀,经过了智能化改造,想浇哪块地,在手机App上就可以操作,作物也能“喝好水”了。乐建杰之所以感受强烈,是因为他见证了整个变化历程。“我岳父就是看到了高标准农田给种地带来的诸多便利,才从羊绒行业转到了农业,又把接力棒传到我这里。”他还记得,以前插秧只能用人工,因为地不平,不成块,“现在走到哪儿都是机插秧了。”所有的变化最终带来了粮食产量的飞跃:“现在水稻亩产能超过1500斤,要知道,以前亩产连一千斤都到不了。”

记者在桐乡遇到的每一个农民,谈起高标准农田给种地带来的新变化,都能滔滔不绝地说上一阵子。但走得多了,我们不仅看到了农民的笑脸,还看到了人们把农田变成了景,变成了画,在农田旁建起了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咖啡馆,小公园……这才发现,农田的外延早已超过了“让农民种地更便利”的范畴。它不仅承担了最基础的农业生产功能,还让各项要素在此之上自由流动,无限生发,延伸出了“三农”的广袤图景。我们乐于见到农田成为“三农”发展的助推器,动力擎,穿针引线,将所有要素串联起来,促进乡村的共同繁荣。


濮院镇红旗漾村绿色农田万亩方。受访者供图

人地钱共筑好农田

虽然只是一块农田,但要建好它,却不仅仅是农田的事儿。“近年来,我们加大农业基础设施保障,特别是人、地、钱多方面要素的投入,做强农业产业,引育农创人才,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推动良田赋能提效。”桐乡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李荣新表示。

所以,桐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验,还要从农田之外说开去。在网络上搜索桐乡,最热门的梗就是“桐乡不是乡”,它其实是个县级市。虽然是个县城,但它的基础设施、发达程度不亚于一个地级市。这里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去哪儿都很方便,自驾到上海、杭州、苏州,都只需一个多小时。就像从桐乡市区去往各个乡镇,开车的话一般都在20分钟左右。由于当地交通便利,生活舒适,营商环境好,赚钱渠道多,收入可观,年轻人都愿意留在本地发展,投资创业。在桐乡时,许多人告诉记者,“哪怕在桐乡打工,每月也能有一万元左右的收入。”在这里,可以听到很多新农人的故事:“盈润花卉”的李润通过电商直播年销售蝴蝶兰超200万盆;专注热植的“瓜牛雨林”合伙人廖万甜、李方旭,建成浙江省最大的花烛育种基地;“小虫草堂”的刘国明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食虫植物种植基地……截至目前,全市已经累计引育农创客1141人。只有人留下来了,农田才有人建、有人用、有人管。

此外,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维护等,都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李荣新告诉记者,2019年以来,桐乡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资金4.89亿元,其中中央资金0.96亿元,省级资金0.93亿元,地方配套资金3亿元。但仅仅依靠这些资金远远不够,总得要自己想办法。这时,如果村集体的“家底”殷实,农田建设分得的蛋糕也自然就多。在桐乡,个体经济发达,特色产业众多,各村资金来源的途径也十分多样,除了农业生产的利润,还有租赁性收入,抱团公司的投资分红等等,将其整合之后,就是一笔不小的资金。比如乌镇南庄桥村的文化礼堂,有时会租赁出去办酒席和婚宴。再比如,濮院镇有羊毛衫产业,市场就集中在村里,光街上的门面收入就很多。有关部门更是能帮则帮,基本上每一个农业项目都有四级(中央、省级、市级、镇级)资金补助。2023年,桐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9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49:1,这在全国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此外,在提升耕地地力,提高粮食产量上,桐乡也是“下了血本”,16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已经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还在全省首创了耕地地力指数保险,将传统的受灾赔付变为“正向激励”。财政对保费予以80%的补助,其中市、镇(街道)财政各承担40%。“投保地块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需要注重对耕地质量的保护,比如积极施用有机肥、配方肥,并采用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和绿肥种植还田等技术,从而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桐乡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马常念说,然后由参与农业政策保险的保险公司,根据土壤有机质的提升幅度,确定每亩对应的赔偿金额。目前该政策已惠及全市14个农业主体,涉及1万余亩耕地,投保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幅达10%以上。

不仅是农田,也是生态景观

走在濮院镇的田间,“漠漠水田飞白鹭”这句一千多年前的古诗,在眼前有了具体的画面。微风吹过,除了随之摇曳的稻穗,路旁各式各样的花朵飘出的花香,让人体会到古人说的“馨香盈怀袖”之感。

这似花园似景观的农田,并不是天然雕饰而成,而是蕴含了濮院镇所有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人员的巧思。首先是“废物再利用”理念,“我们在农田生态改造上,主要利用的是一些废弃坑塘,或者高压电塔下不能用于耕作的地块。”濮院镇农业农村办副主任薛益龙说。

此外,还通过一些农业尾水处理项目改善水质,再加上一些水生植物和放置的火山石,对水源里面的有害元素进行生物吸收、物理吸附,水源变得越来越清澈,在农田上“安营扎寨”的各类生物也明显多了起来。为了保护好这些生命,农田项目的负责人们,把自己的巧思渗透在每一个细节里。“以前地里好多U型渠,青蛙之类的动物掉进去的话,是很难再爬回田里的,很容易就死掉了。但我们改造后的生态排渠,都给动物设计了逃生通道。”薛益龙说,为了充分利用空间,还将明渠灌溉改成了地下低压管道灌溉,不仅节约了土地,还增加了耕种面积。

至于道路两旁的鲜花名叫百日菊,不仅五颜六色十分好看,还能够起到防治病虫害的作用。“在水稻生长季节,一些害虫会被这些花朵吸引,就不会去危害水稻,从而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水稻的品质也会提升。”薛益龙说。

记者站在稻田边放眼望去,是一派田连阡陌的田园风光。虽然中间矗立着一块现代化的LED大屏,却不显得突兀。“为了保持跟稻田的和谐度,我们改造了农田原有的气象站设备,放置了这块大屏,并没有在稻田其他地方另占‘阵地’。”薛益龙说,气象站旁边的田块地势较高,之前也没有被利用,现在则种了一些高灌作物,这样农田整体的和谐度也提高了,高的地方比较集中,没有东凸一块,西凸一块。

“我们既要让稻田保持原生态风貌,也想让农民种地更加便利。”薛益龙说,这块屏显示的就是一些气象信息,方便农民做生产决策时参考。它还十分智能,不仅能够预判局部气象信息,还能精准识别、分析所覆盖区域内的害虫,并测算出数量。这些信息农民在手机上就可以接收到,从而可以针对性地开展病虫害防控。“比如我正准备今天下午打药,但它提醒我下午会有阵雨。这样我就不打药了,避免了浪费农药。如果它又提醒我,最近病虫害数量比较多,那么我就会请植保站来帮忙了。”乐建杰对这些智能化设备,已经用得十分顺手了。

农田的智能化不仅表现在肉眼可见上,还渗透在每一个毛细血管中。“我们还改造了原有灌溉系统的出水阀,然后编号,再发给农民一张全局图。有了这张图,每个出水阀在哪里,编号多少,全都一目了然,开关的话,承包大户可以在手机上随时操作。”薛益龙说。

好的生态景观,不是天然而成,更不会“常用常新”,而是需要精心呵护,以维持它的原貌。“在征求了村里意见后,目前是由村集体来管护高标准农田,但我们也会有相应的补助资金,比如农业综合水价改革资金、高标准农田管护经费等等。也会投一些大额资产险、自然损害险,毕竟大型的设施,比如水泵之类的维修更换,全部让村里承担的话,他们负担会太重了。”薛益龙说。

“我们村是管护主体,但我们也把大户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毕竟是他们在用,万一坏了的话,是会影响农业生产的。”红旗漾村党支部书记朱建峰说,而且因为是他们一直在用,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红旗漾村还探索了一种方法,每年从大户交给村集体的土地流转费里,每千元抽取40块钱,作为高标准农田管护的保障资金。朱建峰觉得这样做好处很多,“如果大户管得好,这40块钱便会返还,相当于大户挣了钱。村集体也节省了费用,每年更换全村农田设施的花费大概在8万元左右。”他一直在感叹,我们村的大户都是很有责任心的。你们看到的水渠清澈,动植物多样,都是他们的功劳。“我们平时最主要的管护任务就是清理水渠。因为有众多动植物栖息,淤泥会越来越多,导致河床也慢慢抬高,不利于排水泄洪,定期清理是十分必要的。”乐建杰觉得这活儿不难干,属于顺手就能干了的活,难干的就跟村里说一声,他们就会请专业的人过来检查维修。

不仅是农田,也是新型经营模式

底子打好了,接下来就是营收的事儿。在桐乡人眼中,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是一个只投入不收益的农事负担,而是整个粮食生产经营体系变革的起点。农田建好了,不仅节水、节肥、节药,便于机械化作业,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经营方式也得跟着变,集中连片的土地对应的是集约、规模化的经营方式。而在此之前,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的土地细碎化,是整个中国的基本种植格局。

2007年,石门镇春丽桥村成立了兴农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统一的病虫害防治服务,服务面积只有300亩。随着桐乡第一批高标准农田项目开始建设,高低不平的“箱子田”得以改造,细碎土地开始整合,加之部分农户外出务工、经商,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当地的土地流转率加速,石门镇其他村也开始陆陆续续建立起合作社,并逐步扩大合作社的服务范围,还根据农户需求,将个别环节的“订单式”服务拓展为全程化的“托管式”“保姆式”服务。

“有先进经营意识的人不在少数,把这些分散的资源集合起来,路会走得更远。既然这里要投入,那里也要投入,不如大家一起发展,拧成一股绳。”春丽桥村党支部书记张卫兴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干农业,要成功,合作是绕不开的必经环节,因此桐乡人充分发挥“浙商头脑”,立足于石门悠久的大米种植历史,将小农户组织起来,集合多个村镇的力量,一起形成了“大米抱团”的经营发展模式。

2019年,石门镇9村出资抱团入股,成立了桐乡市石门湾粮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此基础上不断配套设施,启动数字化粮油工厂项目,打通了加工、包装、销售的粮油产业发展全链条。2022年,石门湾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立,成为桐乡市“一站式稻米产业服务平台”,在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基础上,拓展了11项农事综合服务功能,还创新发展“米票兑换+粮食订单+市场销售”的营销新模式,积极打造“石门湾”“罗家角”“一湾好米”等特色粮油品牌,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桐乡市石门湾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受访者供图

回顾来时的路,张卫兴感叹:“从一开始服务300亩到现在承包流转土地1.5万亩、服务12万亩,我们建设改造维护高标准农田、抱团发展、打通产业链等等,共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粮食生产。”以粮食生产为纵贯线,从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一源头开始,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了,粮食供给得以保障,公司才有钱赚,农民的收入也能提高,钱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从19年开始到去年的时间里,公司经营服务收入从2.7万元提高到了将近8000万元,2023年光给各村的分红就有450万元,每个村能分得50万元。”

而要实现稳定粮食生产这一共同目的,让经营者持续收益,农田就要持久发挥效益。这就意味着不仅要关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质量,还要对建后的长效管护予以重视。同石门镇一样,河山镇也是集合了9个村,抽调有经济头脑、有责任心的村干部到抱团公司担任领导,不同的是,河山镇的抱团公司有两个,分工明确,一个负责对外承接工程建设,另一个负责全镇将近90%以上、1.3万亩的土地经营、农业生产任务。

“以前高标准农田项目完工后,会将资产移交给村里,我们镇级就不直接参与管护了。但由于各村基础条件不同,管护标准不一样,落实管护责任不平衡,加之一些村不重视,基础设施坏了就报维修,浪费了很多管护资金,‘重建轻管’的矛盾比较突出。”河山镇副镇长陈振钦说。而如今,拥有了两个抱团公司后,河山镇学会了通过内部力量达成自我借力。

“我们把农田管护的责任,直接委托给负责建设工程的抱团公司,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去干。”陈振钦介绍,由于两个公司都是他们自己在经营,一方面,负责农业种植的聚禾农业,能加大对农田设施日常管护的重视程度,排除了个别种植大户承包土地时对农田基础设施不珍惜、弄坏了也无所谓的情况,统一了管护的标准,并有效节省维修管护成本;另一方面,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经营范围的聚力河山,通过承接项目赚取利润,增加了公司效益,盈利后的分红再返给村里。“说到底,最重要的是厘清三方的责任,不管是经营,还是管护,都不能有模糊的边界。”马常念说。

不仅是农田,也是和美乡村

在乌镇高标准农田旁新建的水泵站,外墙涂以朴素的白色,屋檐四角轻盈翘起,给人一种古朴而雅致的感觉。这样充满艺术风格的水泵站在桐乡并不多见,当地人自豪地介绍这是乌镇独一份儿,是为了与乌镇江南水乡古镇风格保持一致,专门追加了这个设计。

在濮院镇,春秋两季风景最盛时,万亩方高标准绿色粮油生产基地附近,这两年总是热热闹闹,挤满了前来打卡的游客。金色油菜花开,风吹绿色稻浪,让城市的客人流连忘返。2023年,濮院镇建设万亩方示范田,本是为打造优质稻新品种的核心展示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却意外成为网红打卡地。农田两侧道路通达,路灯明亮,还有专门为村民修建的健身步道。春日清晨,一些村民会沿着这条步道晨跑,待夏日傍晚,这里又会成为村民健身散步、闲聊家常的聚集地。高标准农田带来了一种农村健康生活方式的可能,通过为村民各种娱乐、休闲活动提供场所,使其放松身心,从而提升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美丽稻田有了流量,红旗漾村开始新建共享餐厅、星旗村设计起别致民宿……濮院镇从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吃上了意料之外的“旅游饭”,为了进一步将农田风光与旅游市场结合起来,该镇也想了很多办法:举办收割稻子比赛,让游客体验丰收的乐趣,在红旗漾村举办大田走秀,搭建时尚秀场,吸引更多的注意力。“所以这是可以多方盈利的好项目。”马常念介绍,“现在农田建设已经是我们桐乡农文旅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了,不仅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也带动了周边老百姓的就业。”

2023年,洲泉镇的“丝履湘溪·水映洲泉”和美乡村示范片区成功通过评审,与濮院镇的意外走红不一样,洲泉镇启动和美乡村建设时的时间点,刚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时间点有所重合,而且在评比时,农田建设在乡村建设中有20分的占比,因此洲泉镇在初步设计规划时就是秉持着共同体意识。


洲泉镇小元头村的高标准农田(粮功区)、永久基本农田“百千万”工程项目。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祁倩倩 摄

“我们精选了田种得好、面积相对成片、设施到位的农田地块,将其作为一大观光点,在此基础上建设彩色步道、打卡观光厅等。”洲泉镇农业农村办主任吕培培说,“我们通过组团式发展的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改善了村容村貌、建设了相州清韵馆、搭建了青年创客空间,几个景点组合起来,城市里的游客驱车过来,至少能在这里待个半天。”吕培培说,这样能让城市的人感受到美丽乡村的吸引力,为乡村带来更多的人气。

洲泉镇小元头村以前是个偏居一隅的贫困村,由于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加上村北面临杭大道的开通,提升了其区位优势,整个村子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不仅仅是生态环境变好了,一下子老年食堂、卫生院、文化礼堂、乡村书屋等都建设起来了,各个方面都实现了快速发展。”小元头村党支部书记张松清说,这很大程度源于村班子队伍战斗力强,积极去争取各项资源,还有来自洲泉镇清廉历史底蕴以及桐乡清廉建设各种创新举措的加持,才能有效规范村级小微权力运行,使村班子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深得民心。这种科学完善、协同有效的村级治理体系在高标准农田管护模式上也有所体现:小元头村创新实施了“三员”制,种植大户作专管员,泵站的操作人员作协管员,村干部作辅导员。在协管员的协助下,专管员负责农田日常的巡查工作,有问题及时汇报给辅导员,辅导员组织人员维修、登记台账,对专管员负有监督责任,“三员”分工明确,管护到位,保障高标准农田有人用、有人管。

高标准农田建设既要看粮食生产实力,也要看生态田园颜值;乡村建设既要“外在美”也要“内在美”,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放在和美乡村的视域里,把农田建好用好管好,由点及面、由表及里,不断丰富乡村发展业态,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带动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全面发展。总之,以农田为基,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真切感受到安宁与满足。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颜旭 祁倩倩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农民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监制:王岩 编辑:暴佳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