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北京市重视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助推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2024年,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已首次突破万亿元。另外,根据《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到2026年,医药健康产业总规模达到1.25万亿元,实现引领全球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5—8项。
加速医药健康产业创新
培育优质创新生态,加速医药健康产业创新是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
据了解,2024年,北京市发布了支持创新医药发展的32条措施,先后出台合成生物制造、细胞基因治疗等领域的专项政策,并推出优化创新药械全流程服务的工作方案。进入2025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创新药继续“加速跑”。
1月3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发布消息,北京两款创新药——艾米迈托赛注射液、小儿黄金止咳颗粒已获批上市。
提及创新药,在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大兴代表团小组会上,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总监李贵凡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创新药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创新性,大幅创新的药品在审评审批、临床实验和推广等环节更具优势。政策方面,李贵凡呼吁国家部委推动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突破现有法规和审评员制度的一些局限性,缩短审评时间。
李贵凡进而表示,北京市将生物制药列为重点产业,目前国内生物制品企业较多,市场竞争激烈,对此,他给出企业应对策略,一方面积极开拓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另一方面注重创新药研发,不断有新产品上市,并通过校企联合降低研发风险与成本,与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医疗器械从“制造”到“创造”
作为北京重点发展的“高精尖”产业之一,近年来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势头强劲,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正在加速从“制造”向“创造”转型升级。
2024年11月,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周立新曾表示,北京2024年新增8个国家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累计获批71个,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北京累计获批42个人工智能医疗器械产品,数量居全国第一,在影像辅助诊断等“AI+医疗器械”新赛道上表现优异。截至目前,北京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092家,规模以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9家,上市企业23家。
从北京市医疗器械上市企业来看,百亿市值规模的有乐普医疗、爱博医疗、佰仁医疗、万东医疗,截至1月16日收盘,上述4家公司总市值分别约为202.35亿元、182.11亿元、151.12亿元、100.96亿元。另外,北京市医疗器械上市企业盈利能力普遍较强,经同花顺iFinD统计,乐普医疗、九强生物、爱博医疗、英诺特4家上市企业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净利润均在2亿元以上,其中乐普医疗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约为8.03亿元。还有怡和嘉业、万东医疗、科美诊断等多家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盈利规模在亿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质效等6个方面提出24条具体举措。
“人工智能+”医疗前景广阔
在202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鼓励医疗、教育、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对于“人工智能+”医疗,在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北京商报记者也采访了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副书记兼副院长常艺。
常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领域不断探索前进,云计算、大数据等底层技术的发展为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起步并逐步推进,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辅助医疗方面,部分医疗机构开始尝试引入智能导诊系统,一些简单的智能问答功能也开始应用,为患者解答常见的医疗问题,提供初步的健康指导,“人工智能+”医疗前景广阔。
不过,常艺也表示,在“人工智能+健康服务”方面,存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不够丰富等问题,需要在技术研发、数据安全、人才培养、法规监管等方面协同施策,促进医疗卫生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和发展。
常艺进一步对北京商报记者谈道,建议政府、医疗机构和企业共同加大对医疗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重点突破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如提高诊断准确性、增强模型的可解释性等。此外,制定统一的人工智能医疗技术标准和数据接口规范,促进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鼓励医疗机构和企业采用标准化的技术和产品,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规范化应用。
北京商报记者 马换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