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茂佳 马嘉豪
“Goodevening everybody,today we'll learn Lesson5(同学们,晚上好,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
1月17日,18:50,一个平凡的周五夜晚,郑建伟像往常一样,抱着盲文版《新概念英语》走向电脑桌,准时为视障儿童线上开设本周的新概念英语第二册公益课程。
每周五晚,郑建伟准时给视障学生上网课。
视频的另一端,是来自全国各地的11名视障儿童。课程持续到20:20,之后他又将为另外18名视障儿童教授新概念英语第一册,直到22:00。
从小时候因视力障碍求学受阻,到成为西南地区首位盲人雅思考生、出国留学接触融合教育,再到回国后给视力正常的学生授课,自2021年起又推出了线上视障儿童公益英语课,郑建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视障孩子们撑一把伞。”郑建伟从小就有这样的愿望:“希望有一天,视障学生和健视学生都能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天生失明 但渴望学习并考上大学
郑建伟的世界,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寻常孩子不同。天生失明的他,无缘外界的光彩,但幸运的是,童年时光因小伙伴们的陪伴而充满欢乐。
然而,到了六七岁,该上学的年纪,他与健全小伙伴之间的差距逐渐显现。“小伙伴们都去上学了,陪我玩的人越来越少。”
幼年时的郑建伟。
为了满足郑建伟的愿望,父母四处奔波联系学校,都因他的视力障碍而屡遭拒绝。几经波折,他们得知重庆南岸区弹子石有一所盲校。于是,他们从黔江老家出发,踏上了求学之路。
上世纪90年代,黔江到重庆的交通并不便利,需乘车再乘船,单程就要三天两夜。郑建伟至今记得那段求学场景:“我们从黔江出发,乘车三四个小时到彭水,再转乘轮船。轮船当晚不开,我们在船上休息了一晚,次日清晨启程,逆长江而上,第三天才抵达重庆朝天门码头。”
历经辗转,他们终于找到盲校。然而,当郑建伟满怀期待地站在老师面前时,却因年龄小、个头小而遭遇了拒绝。“老师担心我无法独立生活,便建议父母先带我回家,长大些再来。”
经过一番恳求,学校才勉强同意让郑建伟试读一个月。幸运的是,由于表现积极出色,一个月后,郑建伟正式成为盲校学生。
盲校采用职业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模式,郑建伟上学期间,不仅要学习文化课程,还要学习按摩。而按摩,在大多数盲人学生心中,被视为未来的谋生之路。
班上的同学大多都比郑建伟年龄大,因此,从他踏进教室那天起,就经常被同学们劝告,“大家说我比较瘦小,常常捏捏我的胳膊,劝我好好锻炼,为以后做推拿打基础。”
起初,郑建伟对此懵懵懂懂,但听得多了,他也有了质疑:“我为什么以后只能去做按摩呢?”
初中毕业后,盲校学生通常有三条路可走:一是家里投资开按摩店当老板;二是打工做按摩;三是上职高后继续按摩。
怎么才能躲开按摩?郑建伟得知,青岛开办了国内第一所盲人普高,“去考一下吧,至少暂时不用做按摩了。”
读完高中,又上大学,郑建伟还是学的针灸推拿。对于盲人按摩,郑建伟越是想避开,越是躲不开。毕业后,他回到家乡黔江,考入黔江中医院成为一名理疗医生。
郑建伟上大学时,去沈阳旅游。
尽管工作足以让郑建伟生活无忧,但他对做按摩这个事心有不甘,“我对做按摩没什么兴趣,再加上做医生要面对众多患者。由于我性格比较偏内向,面对患者对我来说压力还是挺大的。”
辞职自学英语 成西南地区首位盲人雅思考生
于是,做三年理疗医生,郑建伟萌生了去外面更广阔世界“看看”的想法。“我想了解其他国家残障人的生活、学习和想法,以及文化制度对残障人的影响。”
2010年,郑建伟从网上得知国外可以接受盲人留学,但需通过雅思考试。尽管英语水平很差,但他决定不留遗憾,毅然辞职,全心全意备考雅思。
英语雅思考试是对考生进行“听说读写”四门能力的全面测试,郑建伟是盲人,只能听,看不见,练口语和听力还问题不大,可怎么学记单词、怎么做阅读理解题、做写作题呢?
对于备考雅思的郑建伟来说,首要任务是挑选到合适的教材,可那个时候,市面上针对盲人的雅思教材并不多。面对第一个困难,郑建伟没有退缩,“既然没有找到合适的,那就自己制作一本教材。”
说干就干。于是,郑建伟先把实体书扫描成图片,再用专业软件识别进电脑里,进行排版和纠错。然后,他将校对好的资料翻译成盲文编码,就可以利用盲文刻印机打印出来。
可盲文打印机价格昂贵,买一台让郑建伟一家人实在感到为难。于是,他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一家有盲文打印机的图书馆,愿意提供打印服务。就这样,反复折腾,盲文英语教材终于“出炉了”。
打印好教材,郑建伟又面临新的难题,谁来教?他尝试联系过一些教培机构,但对方都表示没有教过盲人,不愿意接手。迫于无奈,郑建伟下定决心自学备考。
“学语言主要靠练听说读写的技能,老老实实学就行。”郑建伟并没有刻意规定学习时间,一有空就摸着、听着、惦记着。
为了练习口语,他早上6点半起床,跑到阳台上大声说英语,经常吵醒邻居。视健人看一个小时的内容,他需要摸两三个小时的盲文教材。夏天手容易出汗,盲文容易被汗水浸透;冬天手指冰凉,盲文摸上去又有些扎手。
就这样寒往暑来、整整坚持了三年,2013年,郑建伟终于如愿拿到满意的雅思成绩,通过了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的申请。
郑建伟在英国留学时的生活照。
当年9月,郑建伟坐上去往英伦的飞机,正式开启异国求学之旅,攻读硕士学位。
在埃塞克斯大学,郑建伟攻读的是教育学学位,而他所在的班级,其他同学都是健全人。“这正是我从小追求的‘融合教育’,能和健全的同学在同一间教室学习。”
对于健全人来说,在异国的学习都不算容易,对郑建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最开始听不懂教授们上课的内容,他就买来录音笔,天天录、天天听。
同时,学校也专门为残障学生提供了帮助和支持,给郑建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不少便利。
开设英语公益课堂 为视障孩子们“撑一把伞”
2015年,郑建伟完成学业,拿到硕士学位,也回到了家乡重庆。在他看来,出国留学这件事,已完全达到初衷,“是非常成功、愉快且富有挑战性的体验。”
回国后,郑建伟开始做教培工作,给视障孩子教授英语。2021年,由于疫情,大家都选择开设网课教学,郑建伟又在网上开设“郑老师英语公益课堂”,专门招收视障儿童,线上为视障儿童免费上课。
郑建伟在英国留学时的生活照。
公益课堂推出后,吸引了重庆、四川、山东等全国各地的视障儿童报名。“公益课我会一直上下去,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视障孩子们撑一把伞。”
而在郑建伟的心中,念念不忘的是他追求的“融合教育”,这也是他在英国留学期间感受最深的教育状态。“小时候听到小伙伴去上学了,我没有上学,就感到很孤单。特别是当父母带着我求学被拒时,我就想有一天我要开一所学校,让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小孩都可以来,那多有意思。”
为了这个梦想,郑建伟说他一直在努力,尽管很难,但自己会朝着那个目标走下去,“希望有一天,残障学生与非残障学生能够同处一间教室上课,彼此合作,互相帮助,共同成长,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夙愿。”
记者手记
两次踏入郑建伟家中,迎接我们的都是他热情洋溢地招呼。刚进门,就能听到他亲切地问询声,摸索着引我们入座,甚至力邀留饭,真诚质朴溢于言表。
老天过早地为郑建伟蒙上双眼,让他失去观察、阅读世界的能力,可他并未自怨自艾。相反,郑建伟始终用努力学习、追求新知来凿穿厚重的“命运之壁”,摆脱常人关于盲人生活之路的定义。
这让我真切感受到,郑建伟是一位灵魂充盈、很有自己想法并且敢于付诸实践去突破困境的人。他的故事,是对所有面临困境仍不放弃梦想者的鼓舞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