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与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我五十多年前的老同事叶柱老师犹如一颗璀璨而坚韧的星辰。他的人生,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传奇与坚韧。甲辰将逝,乙巳就要来临,我将跨入85岁,想起叶老师应该将迈入了100岁的期颐之年了,我不禁回想起我们之间的许多往


力洋村

初识叶老师,我就觉得他是一位具有丰厚阅历的长者。我是在非常特殊的年代在十分尴尬的环境中第一次见到叶柱老师的。那是1967年上半年,我大学毕业参加了将近三年的“四清”运动(即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被分配到力洋中学任教,那是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年代,学校基本停办,教师经常集中政治学习。有一次,力洋区中小学教师展开批判大会,就是在那次“大批判”中我远远看见了这位忠厚的老教师,旁边的同事告诉我,他就是力洋镇上最有名的老教师,名叫叶柱。过不了几天,我发现我班上的一名学生叶元野正是叶老师的儿子,在一次动员学生回校复课的家访中我得以走进了叶老师家,与叶老师有了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以后有两年力洋小学与我们力洋中学合并为一校,名为东方红学校。我俩接触更多,才慢慢知道他是力洋本地人,叶家是力洋名门望族,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过严格的私塾教育,古老的教育模式在他身上种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民国时期,他年纪轻轻便踏上了小学教师的岗位,在那个年代,他用自己的知识去点亮孩子们懵懂的双眼。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急需文化人,他曾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后来因为被错批,回到老家继续教小学。在力洋镇上,他教过的学生成百上千,有的父子两代都是他的学生,所以当地人都很尊敬这位老师。回想那个年代,我正在读小学,在一个儿童的眼里,小学老师和小学校长那是多么神圣,所以,在我眼里,叶柱老师,他既是我的同事,又可以做我的老师,我们之间从此就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剪纸.力洋古宅(叶师母作品)

在我眼里,他是一位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好老师。1974年我离开力洋中学调入宁海中学。叶柱老师后来也调入力洋中学,先是教高考复习班,当年我在宁海中学也是在教高复班,所以我俩常常一起参与县里举办的语文教研活动,一有见面机会就老是探讨语文教学。叶老师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广略古文,熟读唐诗宋词,这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对高考的作文教学,他也非常重视,我们在一起也交流怎样教学生写好作文。那几年高考通常写议论文,我俩就常常探讨议论文的教学。我有上面传下来的高考信息或得到外地名校的高考模拟试卷往往在第一时间就告诉叶老师;他也会向我介绍他是如何教学生写好作文的。据我以前在力洋中学毕业的学生回忆,叶老师在高复班语文教学中很重视文言文和写作教学,使他们的古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很快。高复班停办后他就一直在力洋中学教高中语文。一生站三尺讲台,到了六十岁本应是安享晚年的时候了,可学校对他的才能实在难以割舍,竭力挽留他返聘,他也欣然答应,继续在教育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到了八十岁的他,依然担任高三把关老师。62年的教龄成就了他“遨游书海,青春常驻”的书香人生,那是一种怎样的敬业精神啊!他站在讲台上的身影,成为了无数学生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左边叶柱老师右边为作者万伯春老师)

叶老师不但是一位教坛长青树,而且还是文艺创作高手,前几年听说他获得宁波市文联颁发的“艺术成就奖”,我认为这真是名至实归。在文艺创作领域,他不是科班出身,我记得他是四十多岁才开始学习创作小戏的。那时候,全县教育系统每年要举行文艺会演,力洋小学要出节目,于是请叶老师执笔,第一次写的是小戏《一块红薯》。当年流行的小戏,相当于歌舞短剧,有说有唱,唱段也不是某种剧种,而是专门谱的歌。叶老师写成初稿给我看,要我帮助出出主意,我看了一遍,眼前为之一亮。叶老师善写古体诗,精于平仄声韵,所以不但故事编得好,唱段也富有诗意。此小戏在县里演出深得好评,还获了奖。这以后叶老师对创作更有信心,第二年又写了一出小戏《高路入云端》,他也给我看过初稿。我一看标题就敬佩叶老师的创作思路,因为1966年伟人毛主席发表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词,上阕有“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几句,叶老师的小戏讲农村修路上山开荒种地的故事,引用了毛主席词句作标题,可见他对领袖的诗词学习领会至深而自然地进入他的创作思路之中。


力洋古建

他就是这样一发而不可收,一步步走上了创作之路,几年下来写出了不少好的剧本。这些小戏作品犹如一朵朵盛开在民间的小花,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它们在舞台上演绎着百姓的喜怒哀乐,传承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他曾将创作的多出小戏集成一书出版,曾托他在宁波工作的儿子将书送到我家里。除此之外,叶老师还涉足民间文学、民俗民风、方志谱牒等诸多文化领域,皆有所成。他熟悉民间文学和地方历史文化,热心搜集和整理了许多流行于宁海东路的民间故事,并担任过《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宁海篇》的副主编和《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宁波故事卷》的编委,还编写《宁海县志力洋分志》,对地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到八十多岁,他还接受了创作长篇历史人物传记《叶梦鼎传》的写作。《叶梦鼎传》是他文学创作成就的一座丰碑。在撰写这部传记时,他深入研究历史资料,精心雕琢每一个字句。他仿佛穿越时空,与叶梦鼎对话,将这位历史人物的生平、思想、成就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部传记不仅是对叶梦鼎的纪念,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力洋古建筑群落

叶柱老师,也是一位充满热情的老朋友。我调离力洋以后也曾多次到过力洋,每次去我都会去看望叶老师。我退休后重拾爱好身背相机走四方,2012年的一天,我看到宁波报上介绍宁海力洋古镇正在开发,而积极参与挖掘力洋历史文化的就是叶柱老师。力洋古镇在盖苍山脚下,因位于沥水之北而名为“沥阳”,后改写为“力洋”,沥水发源于盖苍山,流经力洋孔、大邱等村后,主流之外又分成几支,在力洋这个古镇中环绕穿梭而过,形成了家家户户门前有流水,晚上睡着能听到哗哗流水声的水乡格局。有二十多座四合院整齐排列着,那么气宇轩昂。1958年大跃进时期,宁海、象山两县合并成象山县,县城就设在力洋镇上,其中几个院落就是当时县委县府大院,可见其建筑规模之大。我在力洋中学任教时,其中有一座大院,半座办了一个区卫生院,半座先是办农业中学,后来并入力洋中学就成了全校学生和部分教师的宿舍,旁边还有一座大院是当时中共力洋区委办公楼,庭院深深,院子里还有参天大树,可惜这几幢房子前几年被拆掉了。


力洋村上大份叶沛婴故居

那段时间,我正在拍摄甬江流域的古镇古村,力洋古镇所在之处虽然不属于甬江水系,但因为力洋曾经是我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站,我也很留恋这个第二故乡,所以我就打电话联系叶老师,想重回力洋去参观古镇顺便拍摄几张好照片,叶老师满口答应。那一天,我乘长途汽车到达力洋叶老师家,叶老师陪着我参覌,如数家珍般向我介绍那是上大份、中央份、那是东上小份、后上小份,还有冯家、孙家……我虽然在力洋镇躭过七年,我对这些大院也有几分熟悉,当年我的好多学生就住在这些大院里,但对它的历史却知之甚少。那次听了叶老师介绍,才知道这一座座大院的身世和藏在这些大院里的精彩故事。那天叶老师当我的向导,叶师母还烧了一桌好菜来招待我,让我深深地感到老朋友的深情厚谊。


陈亚敏、水东居士、徐培良采访叶老师

叶柱老师将步入一百岁高龄,他的人生就像一首激昂的交响曲,有低沉的悲怆,更有高亢的辉煌。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这些后来者,无论是面对生活的挫折,还是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他是宁海教育界和文学界的瑰宝,他的精神将永远熠熠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我在这里遥祝叶柱老师新年幸福,健康长寿!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投稿邮箱:nbnh3889@163.com 微信18969872107

□ 文章:万伯春

□ 图片 :乡土宁海

□ 编排: 天姥老人

□ 审核:水东居士

□ 宁波南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