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多过频的考试测试,并不利于发挥考试测试的评价作用。


▲某地一中考考点,考生走出考场。新京报资料图

| 蒋理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压减重复性作业,减少日常考试测试频次。

过多过频的考试测试,加大学生的学业负担、考试压力,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必须坚决纠正。在此背景下,《纲要》中明确“减少日常考试测试频次”,足见其重要性。

具体看,这就要求,中小学要改变“以考代教”“以考促学”的考试思维,教育督导部门要把“查处违规进行考试测试”作为督促学校规范办学的重要内容,以构建更加健康的教育生态。

事实上,这并非“减少日常考试测试频次”的要求首次出现于文件中。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就提出,从严控制考试次数,考试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2021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进一步强调相关事项。同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要求“大幅压减考试次数”,且对各年级考试组织进行了细化。

比如,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各地不得面向小学各年级和初中非毕业年级组织区域性或跨校际的考试;学校和班级不得组织周考、月考、单元考试等其他各类考试,也不得以测试、测验、限时练习、学情调研等各种名义变相组织考试。

可以说,各地、各校只要对照教育部的要求执行即可。但是,具体到现实,考试测试过多过频的问题依旧存在。

拿小学一二级考试来说,现实中,不少小学一二年级的家长还在晒孩子的考试试卷与成绩,这表明纸笔考试仍存在。而对于学校违规进行考试,不少家长似乎并未意识到这是违规,教育督导部门也未对此进行查处。

为何一边是禁令,一边是违规考试频频发生?除了学校、老师、家长都信奉“分数至上”,要通过“身经百战”来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外,没有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是更重要的原因。

基础教育学校按国家规定进行课程教学、考试管理、作业管理,这属于规范办学范畴。不能因为某一门学科中高考不考,就用其他学科教学挤占这一学科的教学时间;也不能因学生有中高考竞争,就无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合法权利,进而周周考、月月考,用考试分数把学生分为“学霸”“学渣”。

作为教学的评价、反馈,适当的考试测试是需要的。但其目的不是用以区分学生,而是用以服务教学。过多过频的考试测试,并不利于发挥考试测试的评价作用,反而会把考试变为指挥棒,令学生形成“考什么学什么”的应试学习思维。

因此,我国学校教育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告别“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等应试化、短视化办学方式。这是《纲要》明确“减少日常考试测试频次”的内涵所在。

要减少日常考试测试频次,当务之急是形成家校共识,从保护学生健康成长出发,对违规组织考试说不。尤其是必须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严查学校违规组织考试测试,通过规范考试,提高考试评价质量。如此,方能既减轻学生负担,把学生从繁重的考试测试中解放出来,又实现学校教育提质增效。

撰稿 / 蒋理(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陈荻雁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