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电诈圈套,往往就在一念之差。
最近,演员被骗进泰缅边境妙瓦底诈骗园区事件,也让更多受害者被看到。作为亲历者家属,张红用5个月将弟弟救出电诈园区。尽管生活已经回归正轨,她也在反思和分析,为什么弟弟会被骗。
受害者被击中哪些内心板块?如何规避电诈?获救后该如何重建心理?亲朋、社会又能做些什么?记者试图探讨被骗者心理,以此,提供一些警示。
记者专访受害者姐姐
不是一个人的问题
“人性。”这是张红总结的关键词。
弟弟张军1993年出生在湖南一个县城,他学习成绩不好,高中毕业后不再上学。但他为人仗义,为了同学会打架,被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
2022年,张军几个月没有发工资,最后干脆辞职。也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多年不联系的同学小彭便以高薪为诱饵将他骗到了柬埔寨电诈园区。
张红分析,弟弟之所以会放松警惕,有很多微妙的心理情绪。一是,小彭一直传出混得很好的人设;二是,有同伴典典一起;再加上,弟弟快30岁了,他觉得自己没有任何成就,不想再依靠家里。
后来,在解救弟弟的过程中,张红才了解到,像弟弟一样被骗的大有人在,而且大多是“自己人”作案。“没有任何关联的人还真是不那么容易相信。”
脱困后,张军对于这件事很自责,但张红认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还有家庭环境等多方因素。张军被惯着长大,心思单纯,容易轻信他人。他惹了事,也有家里为他兜底。身边难免有人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说三道四,“工作不好,赚不到钱,一直靠家里。”张红说,这些声音会导致他内心有自卑成分,很想证明自己。
被骗的几种心理
国民心理健康研究院暨社会心理服务产业学院副院长罗清军对被骗者心理多有研究。他认为张军、以及被骗到妙瓦底的中科院博士都属于典型案例,而被骗者大多出于几种心理。
一是,“幸运心理”。渴望天上掉馅饼,尤其长时间工作和生活不顺利的人,更容易滋生幸运心理。诈骗分子利用对物质利益的渴望,以“低投入、高回报”为诱饵。
二是,助人(利他)心理。部分被骗者心地善良,喜欢助人,缺乏自我保护,缺乏一些基本的识别和判断,容易掉进骗局。
三是,渴望被关爱的需求。比如情感的不如意,工作的坎坷,孤独、寂寞或渴望关爱,容易被骗子利用,骗子通过情感攻势建立信任关系后,再实施诈骗行为。
四是,认知偏差。信息处理能力不足,缺乏分析、评估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无法准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在面对诈骗信息时,容易被表面的虚假证据所迷惑。
五是,拒绝沉没资本心理。受害人已有部分钱款被诈骗,或者情感时间有投入,期待有好的结果,而犯罪嫌疑人会利用受害人希望挽回现有的损失的心理。
六是,对权威的服从心理。一些诈骗嫌疑人冒充领导、警察或其他权威人士,利用普通群众对于权威感的服从进行诈骗活动,而部分人不敢质疑,导致被骗。
如何规避
如何从心理上规避电诈?罗清军建议:
增强防范意识。对陌生人的来电、短信、网络信息等保持警惕,特别是涉及金钱交易、个人隐私、个人安全的信息。
增强自信与警惕性的平衡。既不过度自信,也不盲目自卑。不要认为自己永远不会被骗,也不要因为一次诈骗经历而过分自责或恐惧。
克服贪婪心理。认识到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高回报的投资都可能伴随着高风险。对于过分夸张的投资回报承诺,要保持警惕。
应对恐惧心理。在接到涉及法律、安全等威胁性信息时,先冷静下来,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不要因为恐惧而仓促应对,导致判断失误。
对熟人有动态认识。很多人被诈骗往往来自于熟人,认为对方没任何问题进而选择相信。不要拿过去的认知,丈量现在的一切。
公安机关提醒,境外诈骗集团以“高薪工作、包吃包住、报销机票、专人接送”为诱饵,或以商务考察、免费旅游等名义,将境内人员诱骗至境外非法拘禁,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如何重建
罗清军表示,受害者被解救后,更要关注其心理状况。
正视并接受现实。不要逃避或否认,冷静地分析自己被骗的原因,不是为了责怪自己,而是为了汲取经验教训,避免今后再次陷入类似的陷阱。
释放负面情绪。向家人、朋友或信任的人倾诉自己的遭遇和感受。适当的运动如跑步,可以缓解焦虑情绪。
培养积极心态。尝试从经历中汲取教训,看到积极的一面。避免一蹶不振和彻底的自我否定,认真生活和工作,寻找自我价值感。
重建信任与人际关系。尝试与他人重新建立信任关系,参与社交活动,与亲朋好友保持密切联系,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感受。
尝试扩展兴趣爱好。尝试新的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阅读等,可以丰富生活,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
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如果发现自己长时间难以从阴影中走出来,情绪持续低落或影响到日常生活,可以考虑心理咨询。
罗清军指出,社会也应当他们一些帮助。亲朋好友要多一些支持,避免经常旧事重提。相关部门,比如社区应主动给予他们一定帮助,就业方面相关部门应该设立一定的制度保障,避免被歧视。社会要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并加大反诈骗宣传,提高反诈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 记者 李静 王开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