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收到一位患者后台留言:“ 别人服用舍曲林,2-3周后情绪就得到了改善。而自己服药后却感到头晕恶心,副作用很大,而且几周后,症状几乎没有缓解。为什么同样的疾病,相同的药物在我身上却完全不起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同药不同效的情况呢?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心理科唐建军医生,为我们揭晓其中的答案 。
唐建军医生认为,基因直接影响药物疗效和安全性,是导致药物治疗产生个体差异的重要因素。
当药物进入人体后必须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4个过程,在体内慢慢释放并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中,药物代谢酶、转运体蛋白、药物作用靶点等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如果编码生产这些蛋白的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就会引发代谢和药效的改变。比如参与药物代谢的药酶发生突变,药物代谢过快,就会导致药物在体内的存留时间过短,疗效不佳。相反,如果代谢过慢,药物在体内堆积,会导致血药浓度过高,诱发不良反应。
简单来说,基因不同的患者,在疗效和不良反应上存在差异。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根据自己的基因来选择更适合的治疗药物吗?
答案是药物基因检测。
药物基因检测
药物基因检测,通俗来说就是通过分析患者的基因来明确,哪些药物是可以按照说明书正常使用,哪些药物需要警惕不良反应,哪些药物疗效不足、需要增加药量。
检测报告会针对不同的治疗药物种类,给出药物选择的建议,包括6种情况:
①按说明书使用,即可以正常使用,建议临床作为优先选用;
②警惕疗效不足,对此类药应尽量避免优先使用;
③警惕不良反应,提示尽量避免优先选用,如果使用,要注意监测各类指标;
④建议减少药物剂量,提示患者可能对药物比较敏感,可能药物代谢相对缓慢;
⑤建议增加药物剂量,提示患者可能对药物不够敏感,但依然有效;
⑥建议关注药物剂量:提示不同变异可能与药物剂量的关联存在冲突。
为什么建议做药物基因检测?
药物基因检测报告就像一份治疗地图,可以量身定制患者的给药方案,在选择药物时更加 “精准”,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从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有效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提高治愈率,减少总的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唐建军医生介绍,他曾经接诊过一位20岁女性抑郁症患者,2020年开始逐渐出现情绪低落,兴趣降低,2021年年底病情加重,甚至出现自杀想法。先后使用度洛西汀、氟西汀、坦度螺酮、氟伏沙明等多种药物,但服药后情绪并没有改善,反而出现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让患者更加痛苦。
此时该怎么呢?唐建军医生建议患者进行一次药物基因检测,判断哪些药物对患者更加合适。
患者和家属听取了医生的建议,很快完成了基因检测。大概1周后检测报告出来,显示伏硫西汀和其他3种药物可以按说明书正常使用。患者曾经使用过的抗抑郁药,有的提示需要警惕副作用,有的提示疗效不足。
唐建军医生根据检测报告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改用伏硫西汀。2周后患者情绪得到明显改善,对学习的兴趣也逐渐恢复,而且基本没有什么副作用。
1个月后患者的情绪基本恢复正常,思维能力逐渐正常,记忆力和注意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患者和家属对治疗都很满意。
哪些人建议做药物基因检测?
所有患者都可以进行基因检测。
①首诊患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最适合的药物,提前发现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和治疗失败的风险,减少换药次数,提高治疗效率。
②已接受治疗但效果不佳的患者: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明确用药方案的优化方向,有的放矢调整治疗方案,改善治疗效果。
③不良反应明显的患者:找到证据,避免治疗弯路,提高治疗依从性。
④难治性患者:有助于探索相关遗传学线索,为医生提供新的用药思路,快速找到换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