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儿童从小就在社学或家塾中接受教育,聆听的都是一些昔时神童的故事,所以他们从小发愤,其中有不少人颇具神童资质。

如江西有一位郭希颜,自少颖悟过人,在13岁时就中了举人,并且在乡试的考场中作文甚捷。当时监场的布政使见到他递卷还早,就把他叫到面前,出了一个“纸糊屏风千个眼”的对子考考他,看他聪明如何。希颜不加思索,随之对以“油浇蜡烛一条心”。



当时福建有一位神童,名叫戴大宾,也是13岁就中了举人。当他12岁时,前去进场参加科举考试,同辈看他年少,就对他说:“小朋友如此年少就要做官,想做到何官?”大宾答道:“做阁老。”众人听后觉得好奇,就戏出一对云:“未老思阁老。”大宾反唇相讥:“无才做秀才。”大家知道被他所讥所伤,但也无可奈何,只好哄然大笑。

明代有一位李杰,是江苏常熟人。当他5岁时,在家里堂室中围着柱子戏跳,有人看他如此,就出了一个对子试试他,这个对子叫“手围庭柱团团转”,他却随声应道,“脚踏楼梯步步高”。这副对子,明人孙高亮所著《于少保萃忠全传》将他误植于谦名下,而且对子也被改成“手攀屋柱团团转,脚踏楼梯步步高”,稍显不同。当时还有人出“檐人”两个字叫李杰对,他就对以“扇子”。有一天夜里,他坐在庭园中,从兄指着紫微星令他属对,他就对道:“黄道日。”登第以后,他进了翰林院,又作了一篇《禁苑闻莺》的赋,结句是这样说的:“君王厌听如簧舌,莫向金门弄晚声。”出意异常,非一般台阁体所可比拟,所以人多传之。



于谦,这位以《石灰吟》一诗为人称颂的忠臣,在民间却是以“于少保”这个称呼闻名。当时的人们都相信,他死后成了北京的城隍神,不过,于谦也是一个自小灵隽过人的神童。还是在他三四岁时,有一天正碰上清明节,他的父亲于彦昭领着他往祖茔祭扫。路过凤凰台,他的叔父携着他的手,一同上台观看。叔父说:“今朝同上凤凰台。”于谦随即应声答道:“他年独占麒麟阁。”不但对得工整,而且暗蕴豪气。其叔和族人听到后,都惊叹道:“这是吾家之神童!”当于谦7岁时,又同叔父等祀祖回家,路过癸辛街,看到牌坊上写着“癸辛街”三字,其叔对他说:“癸辛街这三个字,前二字合着甲子干支;下一字又合着街道地名。我一路都在思量,想不出好对。你如果对得好时,我做一件小圆领与你穿。”于谦笑而答道:“这又有何难!癸辛街可对子午谷。”其叔道:“这个对子很真切。但子午谷我倒忘了出处。”于谦回答道:“《三国志》中蜀将魏延对诸葛亮道:‘延愿带精兵五千,由陈仓道而东,当子午谷而西,不消十日,可到长安。’《通鉴》上也有记载。”其叔听了以后,大感惊奇。后来,于谦入了学堂。有一天,他的父亲于彦昭来学堂中拜会先生,先生极口称赞于谦。先生与其父谈了好久,于谦却一直端坐读书。先生看到以后,说:“子坐父立,礼乎?”于谦听了以后,随即出位对曰:“嫂溺叔援,权也!”先生听了以后,也感惊喜。



明末的绍兴人张岱(宗子),是一个十足的文人,文章写得极是清淡有致,他所作的《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二书确是百看不厌的佳作。据他自述,这位张宗子从小也是十分灵隽的。大概在他6岁时,他的祖父带他到杭州,正好碰到那位被人称作“眉公先生”的陈继儒,跨着一头角鹿,在钱塘做游客。眉公对张岱的祖父说:“听说文孙善属对,我想当面试试他。”随即指着屏上那幅《李白骑鲸图》说:“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张岱应道:“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听后大笑道;“那得灵隽若此,真是我的小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