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禽流感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次的焦点是牛身上发现的H5N1病毒。这项发表在《新发传染病》杂志上的研究,对比了不同时期H5N1病毒感染人体肺部组织后的反应,揭示了一些重要的发现,也提醒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H5N1病毒:从高致命到相对温和?

H5N1禽流感病毒并非新面孔,它曾多次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家禽疫情,也曾导致人类感染并出现较高的死亡率。然而,自2021年以来,一种名为2.3.4.4b的H5N1进化枝病毒在北美禽类中广泛传播,甚至蔓延到包括奶牛在内的哺乳动物身上。2024年,这种病毒在美国16个州的牛群中被发现,并出现了与牛接触相关的人类感染病例。

令人稍感安慰的是,这些病例的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轻度呼吸道疾病和结膜炎,仅有一例死亡,这与历史上H5N1感染高达50%的死亡率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否意味着H5N1病毒对人类的威胁降低了呢?

研究揭示:病毒的“变身”与免疫的“对抗”

为了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们使用人类肺部组织模型,包括成人干细胞衍生的肺器官(hLOs)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衍生的人类肺类器官(ihLOs),来模拟人体肺部感染H5N1病毒后的反应。

研究中使用的病毒株包括:

来自牛的分离株(A/bovine/Ohio/B24OSU-342/2024)来自德克萨斯州一名奶牛场工人的人类分离株(A/Texas/37/2024)来自2004年一例致命病例的历史人类分离株(A/Vietnam/1203/2004) 研究发现,与历史分离株相比,来自牛和人类的当代分离株在肺组织模型中的复制能力较弱。然而,德克萨斯州人类分离株由于存在PB2 E627K突变,显示出更强的复制适应性,这表明该病毒可能正在适应哺乳动物宿主。

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员观察到,不同病毒株引发的免疫反应也存在显著差异。历史分离株能够强烈激活人体免疫系统,诱导大量的干扰素(IFN)和促炎细胞因子产生。而当代分离株则似乎抑制了这种免疫反应,尤其是在hLOs中。这种对干扰素反应的抑制,可能正是导致当代感染症状较轻的原因之一。

并非高枕无忧,持续监测至关重要

这项研究表明,目前在牛和其他哺乳动物中传播的H5N1病毒,其致病性可能有所降低。这或许是病毒在适应新宿主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也可能是人体免疫系统与病毒相互作用的结果。

然而,我们绝不能因此掉以轻心。病毒是不断变化的,PB2 E627K突变的出现就提醒我们,H5N1病毒仍然具有适应哺乳动物宿主的能力。如果病毒发生进一步变异,例如获得人际传播的能力,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持续监测H5N1病毒的变异情况,以及其在不同宿主中的传播和致病性,至关重要。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加强疾病监测和防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禽流感大事记:回顾与警醒

为了更好地了解禽流感的历史和演变,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

1878年:禽流感首次被描述。1959年:苏格兰首次爆发H5N1疫情。1997年:香港首次出现H5N1人感染病例。2003年至今:H5N1在全球范围内多次爆发,影响家禽和人类。2020-2024年:H5N1进化枝2.3.4.4b成为主导,引起大规模禽类疫情。 这些历史事件提醒我们,面对新发传染病,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加强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健康挑战。

参考资料:Flagg M, Williamson BN, Ortiz-Morales JA, Lutterman TR, De Wit E. Comparison of Contemporary and Historic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A(H5N1) Virus Replication in Human Lung Organoids.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2025, DOI: 10.3201/eid3102.241147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