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是士兵组成军队的方式,一个军队想要拥有强大而可靠的战斗力,必须拥有一个合理而完善的编制方式。军队编制随着时间的发展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意义,中国人民解放军及其前身中国工农红军在编制上就进行过多次发展和改进,与之对应的就是编制名称的变化,如果细看这个演化史其实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史。

首先,在讨论编制名称演变前,先要介绍一下部队的编制。在大多数人看来,军队的编制概念无非是班-排-连-营-团-旅-师-军。应该说,这些概念基本没什么问题,不过在这些编制之上还有更高编制层级——集团军、集团军群和战区。根据西方军事学说,集团军由若干个军编组而成,可根据情况随时调整编制,属于战役战术军团,集团军在中国又有兵团/军团的名称;集团军群则由数个集团军组成,编制更为灵活,属于战略战役军团,负责一个或者数个战役方向上的所有作战任务,战略战役军团的胜负与否甚至会影响到战争的整个进程,国内将集团军群称为方面军/野战军,战区则是该区域内所有武装作战力量的最高军事领导机构,负责该战略方向上的所有作战任务,战区同样有军区/联合指挥部的其他名称。

不同的编制级别对应了不同指挥层级,因此西方还将军队的编制级别进行了系统的划分。旅一级的级别符号为X,师级为XX,军级XXX,集团军/兵团/军团为XXXX,集团军群/野战军/方面军为XXXXX,最高指挥机构为战区级,用XXXXXX表示。编制层级的划分能够清楚的表明各级编制下部队所能执行何种战斗任务,也为我们下文中编制名称的演变提供了参考。



级别编制对应表

简单地介绍完了编制的问题,下面我们从中国工农红军开始讲起。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陆续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大都失败起义军大部失散,只有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残部在井冈山附近建立了根据地,此时起义部队被称作工农革命军。1928年4月毛泽东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红四军虽然人数只有万余,但各级建制完整(辖2个师6个团,无旅级单位),应该说这是中共领导的第一支军级(XXX级)建制的部队在1930年以前,中共中央领导的红军部队还没有统一的组织规划,各地起义武装的番号命名相当随意混乱,数百人就敢称叫一个师,有点数量的都称作红XX军,战斗力强不强不清楚,反正编制上谁都不吃亏。



井冈山会师后成立红四军

1930年,趁着蒋介石与各地军阀在中原大战无暇他顾之机,中共中央开始了红军的整编计划,首先将当时的红四军与江西,福建部分地区的红军合编,率先改称红一军团。当时成立的红一军团下辖红三军、红四军、红十二军等数个军级单位建制,让红军的编制层级又提高了一层从原来军级(XXX级)变为集团军级(XXXX级),随后根据规划又相继成立了二、三、五等军团。这一阶段红军兵员数量迅速上升,充实了红军各级建制,红军部队的编制建设也愈发完善。

工农红军方面军的成立比较意外,最初中共中央只计划成立4个军团辖8个军的正规红军主力部队,受当时李立三领导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革军委)直接指挥。但在1930年8月,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一军团和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准备联合进攻长沙,而中央军委又迟迟无法派人统一协调两军团作战,因此红一三军团在会师后联合召开了总前委联席会议,会议决定为方便军事指挥由红一、三军团组建为红一方面军(XXXXX级),并设立总前委,首任政治委员毛泽东,首任司令员朱德。根据部分资料显示,当时的中央并不认可方面军级建制的成立,甚至还取消了红一方面军的总司令和政委的职务,并改名为中央红军,由中革军委直接指挥作战(相当于战区级)。但在实际操作中,中革军委既是红军的领导机构,又要统一指挥所有红军的作战行动,没有更多的精力指挥中央红军作战,因此在1932年又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的番号。由此,方面军作为红军正式编制保留下来。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红军先后组建了红一、二、四共三个方面军,这也算是中国工农红军最高的作战编制了(XXXXX级),三个方面军直接受中革军委指挥。方面军下辖若干军团(红四方面军直辖若干军),军团辖若干师(取消了军级建制),总兵力达数万人,是当时反围剿斗争中重要的作战力量。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组成抗日统一战线,红军接受改编,“方面军”这一编制名称才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初期组织序列,来源见水印

时间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共中央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编制比较乱,各种名称都有,笔者尽量说简单一些。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1937年8月25日,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八路军”的编制级别不是军,是“路军”,属于XXXX级编制,“路军”原本是为战役组织的临时作战编制,目的是为了减少一级常设指挥机构,精减兵员,可因新旧军阀混战中央政府无法统一规划编制,“路军”也成了常设编制和集团军、兵团等大致相当。“路军”大多属于军阀产物,编制较为随意,一般多直辖若干师,兵力则根据军阀实力各有不同。八路军改编初期仅有3师6旅12个团不到5万人的兵力,朱德任八路军总指挥兼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



八路军总部旧址

八路军的序列存在时间并不长,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新整编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将八路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不再使用“路军”编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路军和集团军的编制级别相当。第十八集团军属于国民国名革命军第二战区(XXXXXX级)战斗序列,根据这些资料笔者判断,当年国民政府在编制上缺少了集团军群级的编制(XXXXX级),可能会直接指挥战区内的集团军执行战役行动,不过这是题外话不多说了。

由于第十八集团军受中共独立领导,因此在抗战中发展很快,朱德曾就十八集团军的编制、经费等问题致电国民政府请求扩编,但没有得到答复。因此在实际发展中,十八集团军的实际编制受到很大影响,仅能以XX支队或XX纵队的名义增加战斗序列。到抗战结束时,十八集团军虽然仍是3师6旅的编制,可实际上还有大量各种名义的“支队”“纵队”以及各根据地下属的地方部队,总兵力接近百万。



十八集团军的臂章

南方的新四军存在同样的问题,新四军全称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由红军长征后留守在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来。新四军的编制层级比八路军要低,属XXX级,受中共中央指挥,改编初期仅有4个支队10个团的战斗序列,共计万余人。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不再被国民政府承认,因此在重建军部后,新四军编制也发生了变化,改编为军-师-旅-团的建制。在补入了部分八路军部队后,新四军共辖七个师,总兵力约10万人,抗战胜利后发展到30余万人。



新四军旧址

需要多说的一点是,网上曾有人因八路军牺牲的高级将领少而讽刺中共“游而不击”,这其实很不公平。中共领导下的八路军因无法扩编,组成了大量编外的支队/旅级和团级战斗单位,而这些无法归入国民革命军正规编制的部队,恰恰是八路军在抗战中的主力,著名的百团大战,残酷的反扫荡斗争,都有大量“额外”部队的参与,这些都是八路军在敌后斗争中奋勇作战的最好证明。另外,在惨烈的对日作战中,八路军还损失了很多优秀的指挥员,根据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撰的《八路军·文献》显示,抗战期间仅八路军就牺牲了团级以上干部669人,旅以上干部102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在这些代价的背后是沦陷区人民反日反侵略情绪高涨,日军无法充分调动占领区的资源。只不过某些人利用八路军/十八集团军编制上的先天不足,恶意诋毁中国共产党,动机不纯。



八路军缴获的日军九二步兵炮

解放战争初期,中共领导下八路军和新四军各部编制和序列因实际形势被打乱,很多部队编制混乱,后经过初步调整整合了27个军一级的野战部队,统称为纵队(XXX级)。纵队的建制在战争初期也各不相同,有的为纵队-旅-团编制,有的则为纵队-师-团编制,很多纵队只有2个师(旅)的编制,人数从2万到3万不等,甚至还有1万余人的纵队,主要是当时兵员补充不到位,导致了缺编现象的发生。到后期,大部分纵队统一了编制,补齐了人员,(辖3师12团,人数从3万到5万不等),战斗力得到质的飞跃。

野战军随着纵队的整编而出现,野战军属XXXXX级编制,当时解放军野战军直辖纵队,虽有兵团部,但在实际战役中野战军司令部往往直接指挥各纵队作战。最早成立的是华中野战军,1945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组编野战军的指示,粟裕将留守在华中的新四军与地方部队合编,称华中野战军。也正是这支部队,在粟裕的指挥下于苏中平原打出了著名的“七战七捷”。实力最强当属东北野战军,这个就不多说了。



野战军属于解放军的机动部队,主要在其所属地域执行机动作战任务,野战军之上还有更高一级的指挥机构被称作军区(XXXXXX级),军区领导和指挥辖区内所有的武装力量,包括野战军和地方部队。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共建立了五大军区(东北、西北、华北、中原和华东),除华北军区外,其他军区各有一支野战军。



东北军区下的东北野战军炮兵部队

到1949年1月,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开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集体整编,解放军所有的野战机动部队被改编为第一二三四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野战部队,同时将纵队改名为军,并常设兵团部,重新确立了野战军-兵团-军的指挥结构。接受改编的部队共计20个兵团70个军,这次改编是解放军历史上正规化建设的一次重大转折。



建国前的解放军坦克部队

至此,新中国建立前解放军及前身的编制名称演变基本介绍完毕,而建国后在编制序列上的各种折腾,那将是另一个故事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