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月17日,刘邓首长在重庆召开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干部大会,针对西南地区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中心任务,邓政委在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六十万、九十万、六千万”这三个数字概念,用以概括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三个数字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其中的“六千万”,指的是我军工作必须依靠大西南地区的基本群众,当时西南各省区辖境内约有七千万人口,西南局要求必须发动其中90%的基本群众,组织他们搞土改闹翻身,从而安定农村秩序,进而稳住整个西南地区的局势。

至于“九十万”,指的是在西南解放战争中,起义、投诚和俘虏的国民党军队总数量,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因为它已经超过了整个西南地区我军的总兵力。所以“六十万”即是当时解放军在西南地区的总兵力,邓政委特别提出六十万的概念,一方面是说明任务的艰巨程度,另一方面是要求提高这六十万部队的质量。

许多读者都知晓,中原野战军在1948年冬参加淮海战役时,总兵力不过14万余人,短短一年零一个月的时间里,又哪里来的60万大军呢?



一、第二野战军的成立。

1948年5月9日,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定以晋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为基础,重建中原军区,同时将晋冀鲁豫野战军改称为“中原野战军”。中野以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陈毅任第一副司令员,野战军司令部下辖七个野战纵队共20个旅的兵力。

到淮海战役打响前的1948年11月初,中原野战军的总兵力为140913人,各纵队实有兵力如下:

杨勇第1纵队: 17915人。

陈再道第2纵队:15521人。

陈锡联第3纵队:17724人。

陈赓第4纵队: 31695人。

王近山第6纵队: 21644人。

秦基伟第9纵队: 20755人

王秉璋第11纵队:15659人。



战役期间,中原军区所属的三个(二级)军区也派出独立旅参战,分别是豫皖苏军区、豫西军区和陕南军区,地方部队出动的总兵力20000余人。也就是说,中原野战军及配属部队,在淮海战役中参战总兵力,也不过16万余人。

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后,中原野战军全体转入休整,同时也进行“整编”的准备工作,由于野战军在整个战役中伤亡4万余人,因此补充兵员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当时的补充渠道主要有以下五类:

一、中野在双堆集战役中抓获的黄维兵团俘虏,改造成为“解放战士”的有30000余人。

二、华野在淮海战役全部结束后,给中野转来经过整训的“解放战士”15000余人。

三、军委调拨而来的华北新兵15000余人、以及平津战役的“解放战士”17000余人。

四、廖运周第110师的起义部队5500余人,经过整训后整体编入中野作战序列。

五、豫皖苏、豫西、陕南、冀鲁豫军区共四个独立旅的地方武装升格,约25000余人。



因此中原野战军实际获得的兵员补充数量,此间多达157000余人,再加上伤愈归队的战士,使总兵力上升到285000余人,拥有各类火炮1500余门,成为我军一支强大的野战力量。

1949年2月5日,根据全军统一序列和番号的命令,中原野战军改称为“第二野战军”,各野战纵队经过调整和整编后改称为“军”,野战军的战斗序列为三个兵团、九个军和一个特种兵纵队。

第二野战军成立不久以后,大军便分批开拔,浩浩荡荡进抵长江沿岸,准备实施渡江战役。



二、第二野战军直插浙赣。

1949年4月初,第二野战军脱离中原军区建制(中原军区改由李先念、邓子恢同志领导),在长江北岸的枞阳至望江段开始备战,一边布置广大指战员练习水性和熟悉乘船,一边对部队继续进行整补。

期间安徽等地青年踊跃参军,到渡江战役发起前,第二野战军的总兵力上升到35万余人,因此在渡江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确实是“百万雄师过大江”:

东集团:由粟裕、张震指挥,辖三野第八、第十兵团及华东军区三个独立旅,共35万人。

中集团:由谭震林指挥,辖三野第七、第九兵团,共30万人。

西集团:由刘伯承指挥,辖二野的第三、第四、第五兵团共35万人。



突破长江天堑之后,两大野战军是有战略分工的,第三野战军负责解放宁沪杭三角地带,尔后进军福建;而第二野战军则直插浙赣铁路线两侧地区,追歼从长江防线南逃之敌,同时作为整个华东战场(长江以南)的战略预备队。

盖因第三野战军奉命解放上海,我方担心美军可能实施武装干涉,那么在三野身后保持一定数量的战略预备队是必须的。而历史证明,在解放军摧枯拉朽的打击下,帝国主义根本没有武装干涉的胆量,于是5月底,中央军委致电渡江战役总前委,明确了下一步的作战任务:

“三野应当迅速准备提早入闽,争取六七两月内占领福州、泉州、漳州及其他要点,并相机夺取厦门;二野亦应准备于两个月后,以主力或以全军向西进军,经营川、黔、康”。



换句话说,在上海解放已成定局且无外部势力武装干涉的情况下,第二野战军在华东战场担负“战略预备队”的任务已经解除,下一步的中心任务,是挥师西进,解放大西南的四川、贵州和西康等省。

在长达42天的渡江战役中(并非仅仅渡过长江那么简单),第二野战军以伤亡6万余人的代价,歼灭蒋军10万余人,解放了安徽全境、浙江大部、江西湖北各一部。接到准备解放大西南的命令后,野战军主力在安徽的芜湖、江西的上饶等地区转入休整。

野战军主力休整期间,补充战损和兵力仍然是当务之急,根据总前委向军委的报告电中显示:“(二野)部队估计补俘后每个兵团约9万人,我们拟将山东新兵2万及3万俘虏补至每个兵团10万。最大的问题是干部问题,二野手中无一地方干部,可动员一批学生入川”。

从补充数字和军事常识来看,第二野战军在进军西南之前,总兵力已接近38万人左右(含地方干部)。



三、第二野战军转兵西南。

就在第二野战军休整待命期间,第四野战军主力已于1949年6月间进抵华中地区,开始歼击白崇禧集团并经略中南,为了配合四野作战,已经推进至赣南的二野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奉军委命令,临时转隶四野司令部指挥,奉命千里迂回两广地区。

这就意味着,第二野战军最强大的一个兵团暂时脱离了建制,刘邓首长麾下,只剩下陈锡联第三兵团和杨勇第五兵团,加上野司直属部队也不过27万人左右。而盘踞在大西南的蒋系中央军(主要是宋希濂和胡宗南两部)、川军、滇军等嫡系和杂牌部队,总兵力高达90万人。

即便我们的解放军再英勇善战,以一比三的整体兵力劣势,想迅速取得胜利也是不现实的。



因此为了加强二野进军大西南的力量,中央军委于1949年10月10日做出了全面部署,指定贺龙率领第一野战军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周士第)由陕入川,与二野主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作出决定后,军委10月13日致电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

“关于由陕入川的兵力,已与贺龙伯承小平一起确定为十八兵团,不牵动其他部队;经营云、贵、川、康、藏的总兵力为二野全军及十八兵团,共约六十万人。西南局的分工是邓刘贺分任第一、第二、第三书记,贺为(西南)军区司令员、邓为政治委员、刘为西南军政委员会主任”。

好像有点问题,第二野战军作战序列内仅剩两个兵团不足30万人,就算加上周士第的十八兵团10万余人,无论如何也不足60万之数吧?



当然还有一支力量,那就是第四野战军主力南下后,留在鄂西、川东地区监视宋希濂集团的两个军和新调来的一个军。早在1949年7月间,第四野战军为歼击盘踞在宜昌、沙市地区的宋希濂集团(两个兵团),曾经以第十三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统一指挥25万大军,发起了“宜沙战役”。

由于宋希濂逃跑较快,宜沙战役虽然解放了宜昌和荆沙等城市,但是歼敌数量仅有15000余人,也就是说,宋希濂军事集团的主力仍在。而四野并没有入川作战的任务,因此主力随即南下湘桂,但为了监视宋希濂集团,特地留下了第42军和第47军。

不久以后,最初并未跟随四野主力南下的起义部队第50军(原滇军第60军),在完成整训以后也调往鄂西地区。我们知道,四野各军那是兵强马壮,平均每个主力军兵力达到5万人马,即便是起义部队第50军,也有3万余人。

因此四野留下来这三个军的部队,总兵力多达13万人,甚至超过了一野、二野任何一个兵团的实力。



四、刘邓在四野侧后秘密入川。

军委电文中所提到的“已与贺龙伯承小平一起”,是指这三位首长都在10月1日到京参加了开国大典,所以才有当面会商解放大西南军事部署的机会。自10月21日起,刘邓首长离京南下,为了迷惑敌人,他们在途经郑州时特地安排了一次公开的群众大会,造成了二野主力即将由陕南入川的假象。

与此同时,四野主力在结束衡宝战役后,一并指挥陈赓兵团向两广地区大举进军,从而掩护了二野之第三兵团、第五兵团秘密向湘西实施集结。10月28日,刘邓率二野司令部也秘密到达汉口,与四野首长确定了联合作战的方针,接手了四野留在鄂西三个军的指挥权。

1949年11月1日,刘邓首长签发作战命令,以第二野战军为主发起的“西南战役”正式拉开序幕。



在整个解放大西南的作战行动中,由刘、邓、贺首长统一指挥的战斗序列如下:

第一野战军:第十八兵团的三个军,约10万余人;

第二野战军:第三、第五兵团的六个军,以及野战军直属部队约27万人;

第四野战军:第42军、第47军和第50军共约13万人;

另附湖北军区两个独立旅约1万余人,总兵力在50万人左右,换言之,西南战役实际是三大野战军的联合作战。



第二野战军主力从湘西秘密入川的作战,大出敌人之所料,因为老蒋判断解放军主力将从陕西经川北进入成都平原,所以重点守备地区是川北防线,胡宗南所部14个军约16万人全部布防于秦岭、汉中、川北一带,再以西南军政长官张群所辖之23个军约30万人布防其后。

而负责警备川东地区的仅剩下宋希濂集团的10万人,连原驻重庆东南地区的罗广文兵团,也奉命加强川北防线,致川东敌人的防御力量非常薄弱。如此在二野主力和四野一部的猛烈打击下,宋希濂部很快溃不成军,敌人的川东防线瞬间崩溃。

为什么宋希濂最先兵败被俘?因为他根本想不到解放军会先打他,完全处于猝不及防的状态。



在西南战役发起之前,人民解放军的战略佯动是十分成功的,敌人则被彻底打懵,刘司令员对此回忆说:

“进军西南,当时刘金轩(陕南军区司令员)在陕南先动,王宏坤(湖北军区司令员)在湖北活动,我们又在郑州群众大会上露了一面,因此敌人以为我们必从陕南入川“。

”但毛主席则要二野部队从长江以南迂回进军,我们是在四野的羽翼之下隐蔽行动的,一切行动以四野的名义出现”。



五、中国战争史上歼敌之最。

刘邓贺首长统一指挥的西南战役中,人民解放军50万大军,更是兵分三路四个部分实施作战的:

南路军:以杨勇第五兵团、第三兵团第10军组成,以大迂回战法首先攻取贵州,彻底切断四川敌人的南逃之路;

北路军:则分为左右两个作战集团,左集团由野司直属部队、陈锡联第三兵团的两个军、四野第47军组成;右集团由四野第42军、第50军和湖北军区部队组成,两个作战集团从湘西、川东方向直入四川。

另以一野十八兵团单独组成一路,在贺龙的率领下自陕南攻入川北,目前直指成都平原。



我军各路参战部队一路上克服重重困难,兼程奋勇前进,所向无不披靡。战至11月15日,南路军解放了贵阳、思南等贵州要地;11月16日,北路军左集团解放了彭水县城,直逼乌江东岸;11月19日,北路军右集团将西逃之宋希濂残部基本歼灭。

1949年11月30日,刘邓率二野主力和四野部队解放重庆,而自12月3日起,贺龙也率部追击南下,两路大军南北夹击,将以胡宗南部为主的数十万人敌人全部包围在成都地区。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敌军第7、第15、第16、第18、第20兵团相继宣布起义。

胡宗南最精锐的第5兵团除一部逃往西昌外,其余也被第二野战军歼灭在邛崃一线,兵团司令李文被迫率残部投诚, 12月27日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西南战役宣告结束。



西南战役的战果是非常惊人的,在接近两个月的战斗中,解放军共歼灭敌人十个兵团部、49个军部、133个师的番号共计93万余人,其中俘敌196100人、毙伤敌人8830人、起义401660人、投诚95640人,同时还消灭地方游杂武装20多万人,解放了西南数省的广大地区。

在一次战役中消灭93万敌人,也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记录,成为古往今来歼敌数量最多的一次战役。当然,西南之敌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起义和投诚较多也是事实,所以惨烈的战斗次数并不多,而我军参战兵力亦不过50万人,将以少胜多发挥到极致。

当然,改造这90万部队也是个大麻烦和大问题,西南军区及所属部队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



六、西南军区的组建和撤销。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陈赓第四兵团在配合四野打完广西战役后,随即马不停蹄直扑云南,1949年12月9日,卢汉在昆明宣布云南起义,随着第四兵团和第五兵团一部胜利到达滇境,标志着西南诸省除西康一隅外,全部获得解放。

1950年2月9日,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正式成立。军区以第二野战军机关为基础,同贺龙率领的西北军区机关一部实施合并,组成第二野战军暨西南军区的领导机关,由贺龙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陈赓、周士第、李达分任副司令员。

注意到了吧,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已经升任军区副司令员,也就意味着,该兵团已经正式归建,重新纳入西南军区和第二野战军的作战序列。



直到这个时候,我军在西南地区的总兵力才真正达到了“六十万”的规模,也就是实施西南战役的50余万大军,加上归建的陈赓兵团10万余人。特别注意,西南军区实际下辖第二野战军的第三、第四、第五兵团,以及原第一野战军的第十八兵团。

期间四野的三个军逐步归还建制,比如第42军调回东北、第47军调往湖南等等,但是西南军区的所属兵力却并未明显减少,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在稍后的一段时间里,西南军区开始分兵发展,以部分野战部队为基干,相继组建了川东军区、川南军区、川西军区、川北军区、贵州军区、云南军区等二级军区。

这些二级军区吸纳原有的游击队伍并招收当地新兵,正规军的数量再次实现增长,使总兵力继续维持在60万人左右。



西南军区不久又增建了西康军区和西藏军区,正规和地方部队大力进行土改和剿匪,至1951年5月,又歼灭土匪武装100余万人,在西南广大地区建立了250万人的人民自卫武装,包括各县独立团营和民兵等等,也完成了对起义、投诚部队的改编和改造。

1955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重新划分各大军区,西南军区番号奉令撤销,在其基础上分别成立了成都军区、昆明军区和西藏军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