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农(前坐者)与邓华(后排左一)、 乔冠华(后排中)、 解方(后排右一)

01一场庆功宴上的风波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正式签署,历时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落下帷幕。

为了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停战协议签订当晚,周总理和陈毅元帅亲自设宴,为谈判代表团庆功。

在这喜庆的气氛中,李克农却显得有些心事重重,他轻轻地拍了拍身旁乔冠华的肩膀,低声嘱咐道:“冠华同志,今天高兴,但也要少喝点酒,你啊,喝了酒就容易情绪激动,说出些不该说的话。”

乔冠华年轻气盛,又立下大功,哪里听得进这些话,他满面红光,举起酒杯,豪气万丈地说:“克农同志,你放心,我心里有数!”

宴会的气氛越来越热烈,乔冠华也一杯接着一杯,很快就有些醉意上头,他开始高谈阔论,谈论着自己在谈判过程中的机智应对,谈论着自己为最终胜利所做出的贡献。

“要不是我……”乔冠华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指着自己的鼻子,声音也提高了八度,“要不是我据理力争,和他们唇枪舌战,这停战协议哪有那么容易签下来?怎么了?不全都是老头子一个人签署的!”

此言一出,原本热闹的宴会厅顿时鸦雀无声,周总理的脸色也沉了下来,因为他知道乔冠华口中的“老头子”,指的正是李克农。


“啪!”周总理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怒气冲冲地说:“乔冠华!你给我清醒一点!‘老头子’也是你叫的吗?你在说谁?明天给我好好反省反省,写一份深刻的检讨!”

陈毅见状,连忙起身打圆场,他笑着说道:“总理,消消气,冠华他也是高兴过头了,说走了嘴,没有恶意的嘛。”

02

三次被开除的少年,却在16岁考入清华

他自幼天资聪颖,是苏北地区有名的神童。不过,虽说他智商超群,但是性格却是放荡不羁、桀骜不驯,上学的时候没少惹事,让他老爹操碎了心。

乔冠华上中学的时候,学校有个历史老师上课敷衍了事,对学生漠不关心,学生们对他怨声载道。

忍无可忍之下,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向学校提出更换老师的请求。校长却对学生们的诉求置若罔闻,态度十分强硬,坚决不同意更换老师。学生们决定罢课三天,以示抗议。“罢课!”乔冠华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可校长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强硬,他宁愿开除学生,也不愿意更换一位上课敷衍的老师。

乔冠华被学校开除了,他的父亲被气个半死,又托人给乔冠华转学,到 当地有名的教会学校——江苏盐城淮美中学读书。

这所学校是由美国教会开办的。初入淮美中学,乔冠华就被学校里活跃的氛围所感染。学生会里,许多学生都是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他们组织读书会,传播进步思想,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乔冠华也积极地参加了读书会。

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乔冠华和同学们对学校里的一些现象越来越不满,他们认为学校不应该强制学生上《圣经》课,更不应该让帝国主义分子把持校长职位。

“中国人当校长!”

“取消《圣经》课!”

他们的呼声越来越高,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乔冠华和同学们走上街头,振臂高呼,表达他们的诉求。面对学生们的正义之声,国民政府却选择了视而不见,反而下令开除所有带头闹事的学生。

乔冠华就这样又一次被学校开除。

连续两次被学校开除,乔冠华的父亲气急败坏, “别读了,浪费钱!” 父亲怒气冲冲地对乔冠华吼道,“去镇上店铺里当学徒,还能学门手艺!”

乔冠华不想这样放弃学业,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他选择了绝食抗议。看着儿子日渐消瘦的身体,父亲最终还是心软了,他同意送乔冠华去淮阴的淮安中学读书。

在淮安中学,校长专制霸道,引起了许多师生的不满,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要求撤换校长。 乔冠华作为学生领袖,起草了反对校长专制的声明和宣言,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学校方面对学生运动进行了镇压,乔冠华等十几名学生被开除了学籍。

于是,乔冠华的父亲又托人送他去南京读书,来到新的学校, 乔冠华干脆连跳两级,直接插入高三年级的毕业班学习。

经历了三次被开除事件,乔冠华在初中和高中读书的时间加起来只有3年,但他仍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高中毕业文凭,轻松步入清华大学。 当时他只有16岁。


乔冠华(左)与季羡林留学德国时的合影

他24岁那年,就戴上了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的桂冠。

25岁时,乔冠华成为香港《时事评论》的主笔,犀利的笔锋、敏锐的洞察力,让他声名鹊起,他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火焰,那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民族未来的期盼。

26岁,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乔冠华的文章才华横溢、富有分析、气势磅礴,受到毛主席的赞赏和推崇。当毛主席在延安接到乔冠华的入党申请时,他非常高兴, “这个笔名叫乔木的人了不得,他在香港发表的文章我都看过,有气势、有内容,读起来很过瘾,堪比千军万马,一篇文章顶得上两个坦克师!”

在一旁的周总理对毛主席的点评非常赞同,认为乔冠华确实是难得的人才,最终中共中央顺利批准他的入党申请。1946年,乔冠华凭借出色的才华和丰富的经验,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03

朝鲜谈判的幕后:一位外交奇才的博弈

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委员会迅速组建,周恩来担任主任,并任命乔冠华为副主任。

1951年,朝鲜战争进入第二年,双方都已疲惫不堪,在苏联的斡旋下中美朝韩终于同意坐下来谈谈。7月8日,开城来凤庄,一场决定半岛命运的谈判即将拉开帷幕。

就在一切准备就绪之时,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如何通知美方代表团的抵达时间和地点?当时中美之间可没有热线电话,更别提什么互联网了。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乔冠华提议由中国记者以现场报道的形式,将美方代表团的行程安排发布出去。果不其然,美方代表团按时抵达开城,谈判得以顺利进行。

每次谈判前,起草发言稿都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这项工作通常由乔冠华亲自操刀。只见他一边吞云吐雾,一边踱着方步,口中念念有词,思绪如泉涌。四名秘书紧随其后,分别用中文、英语、朝鲜语和外交术语记录着他的每一句话。

记录完毕后,秘书们会立即进行整理和对照,确保各个语言版本准确无误,乔冠华仔细审阅后将文件分发给谈判代表传阅。


彭德怀(左一),李克农(左三),乔冠华(右一)

这些文件会送至李克农进行审签,再送至朝鲜方面征求意见,并最终发回北京上报毛主席,毛主席会在收到文件的当天进行审阅,并把相关处置意见在次日早晨通过电报发出去,由代表团执行。

嚣张的美方在谈判中拒绝了中朝的三条要求,包括停火、以三八线为界划定非军事区以及释放战俘。美方认为三八线只反映了陆军的实力对比,没有体现海空军的优越性,还无理要求中朝退让1.2万平方公里,以补偿海空军的实力。

面对美方的无理要求,中朝代表团毫不退让,谈判一度陷入僵局,美方恼羞成怒,中断谈判并发动了夏季和秋季攻势,企图用武力挽回颜面。他们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在中朝军民的顽强抵抗下,美军最终不得不灰溜溜地回到谈判桌前。

1953年2月,战局发生微妙变化,毛主席和周总理敏锐地察觉到,美国可能有意重返谈判桌。为了给对方一个台阶下,同时也为了维护中方利益,他们决定主动提出复会建议。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毛主席和周总理特意征询了李克农和乔冠华的意见,乔冠华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以静制动”的策略。他认为此时美方比中方更加焦虑,与其主动出击,不如静观其变,等待对方妥协。

乔冠华的判断再次精准无比,仅仅三天后,美军新任总司令克拉克就致函金日成和彭德怀,建议重启谈判。中断数月的停战谈判终于在板门店重新开启,并在同年7月达成协议。

04

联合国上“乔的笑”

1971年10月26日,乔冠华送基辛格回国,这次是为了尼克松访华做一些安排和磋商。

谈到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话题时,基辛格笑着说说:“中国今年想拿到联合国席位可能还差点火候,大概等明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后,事情才能在我们的帮助下定下来。”

乔冠华听罢,嘴角微微上扬,意味深长地回敬道:“这事可不见得,联合国不是你们美国人说了算!”

10月25日,就在基辛格离开中国的前一天,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第2758号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将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联合国秘书长吴丹第一时间向中国发来邀请,希望中国尽快派出代表团参加正在举行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0月28日晚,周恩来总理和叶剑英元帅在人民大会堂紧急召集外交部相关负责人开会,商讨组建中国代表团事宜。


晚上9点,毛主席也来到了会议现场。听完周总理关于组建代表团的汇报后,毛主席微微点头表示赞同,随后目光扫视全场,最终落在了乔冠华身上。“就让乔老爷去,这个任务非他莫属了!” 毛主席指着乔冠华,语气坚定而豪迈。

接受任命后,乔冠华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要在联合国大会上赢得世界的尊重,不仅需要坚定的立场,更需要精彩的演讲。他夜以继日,反复推敲,力求将每一句话都写得掷地有声,深入人心。

在周总理的审阅修改后,乔冠华的第一篇主发言稿最终呈送毛主席审定通过,接下来的几天里,乔冠华更是文思泉涌,接连完成了第二篇、第三篇主发言稿。

11月9日,乔冠华率领中国代表团从北京首都机场启程,四千多名首都各界群众和六十多个国家的驻华外交使节前来送行。


1971年11月15日,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的日子,乔冠华作为中国代表团团长,面带微笑地步入会场。

当被记者问及心情时,他仰天大笑,豪迈地说:“我现在的表情不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吗?”这爽朗的笑声,这自信的笑容,被无数相机定格,成为著名的“乔的笑”,也成为中国外交史上永恒的经典。


乔冠华的“狂”,并非目空一切的傲慢,而是源于他过人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

早在1934年,在东京帝国大学读哲学期间,他就积极投身反日爱国运动,甚至因此被日本警方逮捕驱逐出境。回到清华后,他与季羡林等进步青年一起,畅谈国家命运,批判时弊,那份豪情壮志,至今仍令人动容。

1936年,预感到世界大战即将爆发,乔冠华开始自学战争论和军事理论。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他毅然投笔从戎,用另一种方式为国效力。

在抗战期间,他以笔为枪,写下了一篇篇鼓舞人心的文章,揭露敌人罪行,激励民众抗战热情。

05

一语惊四座


1940年德国进攻法国马其诺防线时,乔冠华发表了一个惊人论断:“6月9日,是法国最黑暗的一天……三天之后,巴黎将会不战而降。”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人们纷纷指责他狂妄自大,毫无根据地唱衰法国,乔冠华却对此置若罔闻,他带着一如既往的自信,在6月10日再次发声: “巴黎将于两天后不战而降。”

话音未落,现实便给了所有人一记响亮的耳光。6月14日,巴黎沦陷。乔冠华的预言如同刻在历史丰碑上的谶语,精准无比地应验了。一夜之间,他从一个饱受争议的“狂人”,变成了万众瞩目的“预言家”。

乔冠华的“狂”,不仅体现在他对时局的精准判断上,更体现在他那份舍我其谁的自信和锋芒毕露的性格。 他和开国元勋胡乔木之间,就曾因为笔名问题展开过一场精彩纷呈的“笔战”。

两人都钟情于同一个笔名,谁也不肯相让。你来我往,妙语连珠,文化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还是毛主席亲自出面,才平息了这场“笔墨官司”。

乔冠华的“狂”,是刻在他骨子里的自信,是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更是敢为天下先的担当。

乔冠华的“狂”,也为他招致了不少麻烦。

在文章开头说的那次庆功宴上,他就因为贪杯失态,遭到了周总理的严厉批评。其实,周总理的怒火更多的是担心他恃才傲物,误入歧途。

酒醒后的乔冠华,对自己的失态追悔莫及,他主动写下检讨,并诚恳地接受了批评。李克农和周总理看到他真诚悔过的态度,也放下了心中的担忧。

在李克农的悉心栽培下,乔冠华逐渐收敛了身上的锋芒,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他将自己的满腔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中,最终成长为继周总理、陈毅之后,新一代的外交部掌门人。

真正的自信,不是目空一切的狂妄,而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勇敢和担当。


06

乔冠华的晚年:壮志未酬身先去

1974年,乔冠华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 乔冠华的女儿乔松都后来回忆说,父亲当上外交部长后就过得不太如意,反而时常眉头紧锁,心事重重。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外交战线更是斗争激烈。乔冠华一方面要顶住压力,力排众议,推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另一方面还要巧妙周旋于各种外交场合,维护国家利益。

“他总是说,外交无小事,责任重于泰山。”乔松都说道,“为了不把负面情绪带回家,他从家里搬了出去,独自住在单位宿舍。”那段时间,乔松都只能从报纸上看到父亲的身影。

1976年12月,乔冠华被免去了外交部部长职务, 并逐渐淡出了新中国的外交舞台。

1983年9月22日,乔冠华因病去世,享年70岁。

您的赞赏和转发

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注:除本平台声明的原创外,其它内容源于网络或它方投稿,旨在供读者多种文化视角的探讨与解读,并不代表“新大观”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将第一时间处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