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少帅张学良36岁,当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关键性变化的一年,西安事变的发生,让中国迅速走上抗日救亡的道路。

张学良孤身一人亲自送蒋介石回到南京,却从此被一生幽禁,在国民党的制下,无法自由公开露面与迁徙,只通过极有限的管道与机会对外接触,曾经意气飞扬的少帅,从此变成了没声音的人。



被国民党政府处以超过50年“无罪的刑罚”,到1988年为止,这位被国民党,号称“决无限制自由”的传奇人物,但是他公开露面的次数还不到十次,就连与张学良关系十分笃厚的宋美龄也多次说,他们对不起张学良。

1936年12月30日,国民党成立了以李烈钧为审判长的特别法庭,对刚刚护送蒋委员长返回南京的张学良进行了军法审判,次日被判10年徒刑,夺公权5年,并褫夺各种职务的处分,随即被送往南京孔祥熙公馆监禁。



但是1937年1月4日,国民党政府就发出特赦令,强调“张学良所处10年徒刑,特予赦免”。

不过特赦令中却强调张学良需由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而张学良随即在一月份被移往蒋中正的家乡,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正式囚禁,从此决定了张学良此生的命运。



照理说5年的严加管束应该转眼即过,张学良的公民权利在当政者的眼中,远不及压抑他的影响力、处罚他的行为来得重要。

张学良的囚禁地点,从奉化移到安徽、江西萍乡、湖南、贵阳。张学良开始研究明史,赵四小姐也在1940年,从香港辗转前来贵阳与张学良作伴,开始两人终身相知相惜的生涯,继而因为日寇进逼,又被转移往贵州桐梓县。



直到1946年4月,在抗战胜利后,张学良但才得以首度前往贵阳,时隔多年又一次会见了将介石、蒋经国父子,但同年11月就被遣送到台湾台北草山,继而转往新竹井上温泉,开始了少帅的台湾生涯。

蒋介石在答复相关人士质疑为何不放张学良自由时,只说了他囚禁张学良的目的是“爱护张学良”。

1946年来到台湾的张学良,自然经历了1947年发生在台湾的“二·二八事变”,张学良人在山中,一度与外界失去联络,只能吃山芋裹腹,大约十天才有国民党军队前往探视。



同年10月,张治中瞒着蒋介石,私自借着到台湾度假的机会前往探视,张学良表示了希望蒋介石能尽早还他自由的要求,而他除此之外别无所求。

事实上,经历十余年的监禁后,年少时神采飞扬的张少帅,当时仅称自己唯愿到大学讲解明史,或是到中央研究院当个研究员,也因此他赠诗给莫德惠,说自己:“余生烽火后,唯一愿读书”。



但是,蒋介石并没有接受张学良的请求,甚至还加强了对张学良的管束,今后除了他亲自批准,不准任何人去见张学良。

即便1948年蒋介石下野,代总统李宗仁下令并派人立即释放张学良,却卡在监禁张学良工作一向由军统局办理,没有蒋介石下令,任何命令丝毫不见成效。

因此对张学良的非法监禁依旧,张学良也随着蒋介石与国民党转进台湾,又被移往离台北近在咫尺的草山。对张学良的管制,除了随身侍卫必须逐天登录张学良的动态与谈话外,张学良的食物还需经过警卫检查后才能食用。



其实在这段特务密布的囚禁生涯中,张学良还是以读报、读书为打发时间的消遣,也立下了研读明史的志愿,与当年的军戎生涯颇为不同。

他在晚年也曾对外表示,研究明史是一系列的计划之一,希望从明、清,继而研究民国史,了解中国之所以积弊被列强欺侮的原因,从他表示希望能到台湾大学教授明史,足见此时年近50的张学良,还未脱大抱负的胸怀。

甚至在1954年,还提笔写了20万字的“自我检讨报告”,而这份报告最后被删节约五千多字发表,仍被国民党当权派形容为“桀骜不驯”、“想算老账”,放张学良出来必然纷扰不休,因此断了张学良想自由的念头。



另一方面张学良在蒋介石英文老师董显光、曾约农的引领下,于1955年开始接触神学,信奉基督教,就断了继续研究的雄心。

在这段时间中,据说张学良还一度用隐喻的方式,表达自己深切渴望自由的念头。1957年9月,他借着蒋介石七十大寿的机会,托人送给了蒋介石一只表,意谓过得时间太久了,而蒋介石竟然回礼送了只“手杖”,已经表明,蒋介石已经铁下心来了,要幽禁他终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