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员、新中国第一代著名版画家、美术教育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版画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教授赵宗藻先生于2024年12月27日18时58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3岁。
举刀向木,深耕细研,
锐意镌经典版图。
因材施教,立诚正义,
噎心筑多元新路。
——纪赵宗藻先生一生功业并悼先生仙逝
许江 泣挽 2024.12
赵宗藻先生,1931年10月18日出生,江苏江阴人。早年先后就读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和南京大学美术系,1952年毕业分配至浙江金华师范学校任教,1955年起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直至退休。
赵宗藻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版画艺术家,自1950年开始专攻木刻版画,长期以来身体力行,继承并拓展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创作理念和思想传统。一方面,他以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己任,推崇艺术的社会责任与时代担当;另一方面,他以深厚的传统学养,强调在继承民族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实现艺术的创新性变革,并形成了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鲜明民族特色的个人艺术风格。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婺江边上》、《乡干集会》、《田间》、《四季春》、《力量的源泉》和《黄山组画》等,是新中国版画的经典之作,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浙江版画现实主义传统的确立,中国版画民族意识的深耕和现代绘画多元面貌的繁荣,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81年,在寓所创作鲁迅小说插图
赵宗藻先生也是新中国版画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调入学院伊始,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与前辈和同事们一起探索奋进,为学院版画系迅速成为中国版画创作和教学的重镇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长期坚守在教学的第一线,从版画系教员到版画系主任,再到分管教学的浙江美术学院副院长,为版画系和学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杰出的美术教育家,他主持招收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版画研究生,为中国美术界持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坚力量。
赵宗藻先生曾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版画家协会主席等社会职务,为推动浙江和中国版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赵宗藻先生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主动以艺术回报社会,曾多次向公共博物馆、美术馆捐赠作品400余幅。暮年之时,还将其多年珍藏的国外著名艺术家的版画作品赠予学院版画系以作教学示范之用。
2009年,创作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作品《钱塘春暖》
赵宗藻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美术学院的专业发展和中国版画事业的蓬勃繁荣。赵宗藻先生的一生,是追求版画艺术“中国气派”的一生,是献身美术教育事业的一生!他的离世,是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国版画界的重大损失!
1月16日下午,中国美术学院师生及赵宗藻先生亲属、挚友、弟子等怀着沉痛的心情,举行“立诚正义 刀生隽永——赵宗藻先生追思会”。
许江:赵宗藻先生健在的时候,正是“五世同堂”,学脉五世,始终贯注着对版画艺术的爱,这是一种“举刀向木,刀刀有情”的执念,也是以版画的方式向民间艺术、向东方艺术溯源汲水的情愫。中国美院的版画要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在50年代初,学校开创木刻专业,高举鲁迅先生的两种根源性思想,这两种根源在“两张两赵”等先师们的磨砺之下,跬成了“社会更新”的重负与“民族精神”的重建的旗帜,揭开了新中国版画艺术教育的国美之路。
读赵宗藻先生的木刻作品仿佛读一组清丽的江南歌谣。赵先生的版画有一种江南之地的抒情吟歌的气息,其代表作《四季春》展现了轮轴似的四季风景,充满东方的韵律,温润而隽远,是一阙难得的东方歌谣。从1956年的《冬至》到1958年的《春》,1959年的《田间》,再到1960年的《四季春》,1961年的《山林前后》,这些作品都传递着民间传统版画的秀美雅淡的滋味,营造着中国版画的兴意盎然的风度。
赵宗藻先生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江南风情。他的作品出于天然,以刀刀朴实之质,如春入园林,自呈生机。他致力于将江南一带明清木刻的清丽品质植入厚重放宕为主的现代木刻版画语言之中,坚守浮生追怀的诗性文心,注重中国书画的淋漓墨色,快意刀笔的融合与表现,始终探索江南风韵的木版之魅。赵先生的刀下风情不是个人风格的追求,而是蕴于其人其心深处的纯然表达,带着深植于民间沃土的丰厚,开掘出版画诗意的种种可能性表现,成为江南版画的杰出代表。
赵宗藻先生与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同龄,作为国美版画系创立和发展的筚路蓝缕的开拓者,作为改革开放国美版画教学育人突破性发展阶段的领导者,赵先生倾尽心力,处处留下深耕的痕迹,做出突出的贡献。今先生归去仙山,我辈无不悲心嗟悼,固知生死为虚诞,艺作成咏怀。再次追怀赵先生的艺术人生,列叙可以当歌,追思可至敬诚。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金一斌: 赵宗藻先生投身版画实践和教育六十年,创造出了民族版画的经典范式,是国美校史上一位当之无愧的名师、一位“大先生”。
赵宗藻先生是国美传统的传承者。先生主持招收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版画研究生,并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学术精神贯穿于教育理念中。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品德高尚,始终坚守艺术的纯粹,为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倾尽全力。赵宗藻先生是国美传统的教学者。先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高超的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和艺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赵宗藻先生是国美传统的弘扬者。先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用自己的艺术作品为社会发声,为时代立传。他的作品中蕴含着对时代、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艺术家应有的责任担当。先生多次无私捐赠支持教育,为学院的学脉传承和艺术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财富。赵宗藻先生是国美传统的塑造者。先生与张漾兮、张怀江、赵延年等先生一起,戮力同心,推动版画学科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开创了版画教学的新局面,引领全国版画教学和创作的新方向。他们对浙江版画现实主义传统的确立,中国版画民族意识的深耕和现代绘画多元面貌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赵宗藻先生是国美传统的拓进者。先生的每一件作品皆有文章,都有一种“气敛神藏”的美学品境。先生不断探索版画新的教学方法、创作思路和学术观点,其创作形成了简练恬淡且深具中国气派的风格,同时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先生的作品多次在国际上展出并获奖,彰显出艺术的中国气派。
赵宗藻先生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杰出的教育贡献和高尚的品德,成为国美的“大先生”,激励着每一位国美人。我们要向赵先生学习,努力做国美的“大先生”,为推动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余旭红:赵宗藻先生是当代中国画坛一位风格标举、独树一帜的艺术家,是中国艺术界、艺术教育界的杰出代表、中国美术学院备受尊敬的前辈和老领导。他与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同龄,也始终与中国版画教育事业发展同行,是国美人艺途中的楷模、前行的砥砺。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美协第十届理事会上,中国美协代表全国美术界,对赵宗藻先生表示深切的缅怀。
赵宗藻先生是国美版画创建者的一代,他们面向生活的田间,面向民族民间的继承,汲取更新创造的源泉,而先生在民族语言探索方面最具代表性。他继承新兴木刻的使命精神和战斗传统,重视研究和吸收民族民间丰富的艺术遗产,开拓形成国美版画系创作的十字街头——图像与绘画、本体与观念、技术与艺术、艺术与人生的交汇,塑造了国美版画之路的基本品格和发展方向。赵宗藻先生致力于黑白木刻,注重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现代版画创作中的融汇与贯通,他兼长中国书画,其作品独具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赵宗藻先生注重在继承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实现艺术风格的创新。其作品《四季春》,构思上从模糊达到明确,手法上从尝试达到创新,经过顽强的探求,解决了内容与形式相谐调的问题,从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到了80年代,赵宗藻先生的作品风格,变得愈来愈凝练、概括和言简意赅,比喻、象征等“诗化”的手法以及对于“形式美”的强调,使他创作出了《黄山组画》等一大批代表作品。
赵宗藻先生的作品传诸后世,他的为人、风范、师表永存世间,他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成就,还有他的画外之功、他的艺术理想、他的育人志业,这些已融入到我们这所学校的血脉里,融入我们脚下这条永不磨灭的国美之路。赵宗藻先生千古!
1975年,在浙江平阳考察
范景中:赵宗藻先生高寿辞世,确然是谓仙逝,是大德修来。我们因在天津,途远见阻,不克趋悼,殊深轸念,聊附微意以当斗酒之奠。伏乞节哀,伯母尊前乞代请安。馀不一一。范景中周小英拜手。
曹意强:赵宗藻先生的逝世,为中国木刻史的一个重要篇章画上了历史的句号。作为1977级版画系的学生,我们深受赵宗藻老师的教导和培养,在此再次追忆他的宽容人格、艺术精神与教育理念。赵宗藻老师总是以图像在思考与对话,他性格中寡言的深思和宽容的周密在创作中转化为单纯、含蓄而丰富的艺术语言,使之作品达到臻至完美、耐人寻味的境界。视觉艺术与音乐一样,其民族性首先取决于人类的共情基础,否则便是无人理解的怪类;中国版画如赵老师者,其鲜明的民族性和个性奠基于世界性。赵宗藻老师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及其变化,重在整体考虑学生的素质并进行全面培养。他的宽容和艺术智慧为我在学术发展上提供了精神启示,没有他当时的开明与理解,以及受到他国画、书法和速写的耳濡目染,我绝不可能留在艺术世界里。
赵宗藻老师一生创作的作品位于中国现代版画的巅峰,是艺术创作的楷模,也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这些作品是他永恒生命的延续,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今天我们缅怀赵宗藻老师和其他前辈们最好的方式,就是将他们艺术探索的精神化作我们深入研究、提升艺术创作的维度与品质的动力!
甘正伦:回忆与赵宗藻先生的第一次见面,是刚入学之时,对赵先生的印象是年轻、儒雅、英俊。在赵老师的教导下,见证了其作品《四季春》《春》等创作,影响了我的木刻创作方式。赵宗藻老师在铜版画领域、钢笔画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他的素描教学一是在课堂,二是在课外写生。赵老师的木炭、炭精棒用起来,就像音乐一样,在画纸上滚动,十分有节奏,画作也非常美。今日,很多思绪涌入脑海,我对有这样的老师,受到如此多的谆谆教导,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
1960年,创作木刻《四季春》
韩黎坤:赵宗藻老师融合中国传统与西方元素,探索独特艺术路径,作品《西湖小木刻》等蕴含深意,展现中国风格。赵老师强调形式对作品表达的重要性,其创作不拘一格,根据内容创新形式语言;他继承张漾兮先生的理念,倡导向民间学习,注重画面艺术语言和形式结构的探讨。赵宗藻老师还鼓励学生培养书法、国画、篆刻等多方面的艺术素养,认为这是艺术成长的必要滋养。他关心版画系发展,尤其是水印木刻的推广与创新,为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乃至全国的版画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艺术探索与教育理念,至今仍对学校和师生产生深远影响。
朱维明:赵宗藻先生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艺术教育家和版画家,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在版画教学领域有着深远影响。他的艺术作品追求创新,不走回头路,不断否认自己并寻求突破,创作道路强调融合中西、深入民族、紧跟时代、深入生活。在教学上,他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强调教学实践与创作的紧密结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技艺水平。赵宗藻先生的逝世是中国版画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的艺术精神和教育理念将永存人间,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
邬继德:回顾与赵宗藻先生的师生情谊和共事经历,感受良多。赵宗藻先生是版画界的杰出代表,其作品抒情、含蓄、优美且多变,展现了他不懈的创新精神和深厚的艺术造诣。作品《婺江边上》《四季春》《力量的源泉》和《黄山组画》等,不仅技艺精湛,更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艺术追求。他善于从民族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突破时空局限,将自然景色与人物动态融为一体,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赵宗藻先生还具有广泛的兴趣和追求,在国画、书法等领域也进行了各种探索与尝试。他留下的丰富作品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学习和超越,他的精神遗产将永载史册。
李以泰:赵宗藻先生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版画家,对我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自学成才的榜样力量,鼓励学生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坚持创作;二是教学有远见,强调向民族传统学习和深入生活的重要性;三是创作题材宽广,涉猎多种版画形式和题材,给予学生尝试多种艺术表达的勇气;四是认真负责,对学生的作品给予客观评价;五是为人真诚,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六是对待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展现高度的责任心。赵宗藻先生的这些特点,不仅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和教学上,更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处世上,是师生们一生学习的榜样。
张远帆:在2012年的酷暑中,赵宗藻老师带着PPT为业余版画爱好者做启蒙讲座,无不体现赵老师对艺术的热爱和教学的认真。赵宗藻老师曾为新木铃木刻社授牌,鼓励同学们追求艺术梦想。最令人感动的是,在活动结束后,赵老师不顾疲惫,耐心解答一名青少年学生的问题,其弯曲的背影和耐心倾听的姿态,深刻诠释了“东风化雨”“诲人不倦”的精神。赵宗藻老师对于艺术的热爱、教学的认真以及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耐心教导,是中国美术学院的精神底色,希望中国美院的老师们能够继承下去。
刘亚平:我代表78级版画班向赵宗藻老师表达敬意。在学校时,我们与赵老师等恩师的近距离接触,老师们拿出自己最有激情、最旺盛的、最丰富的知识给了学生,让他们在求知若渴的时候,接收到充足的养分。赵宗藻老师的艺术作品,如同云雾缭绕的山或一杯好茶,需要登高远望或是细细品味,方能领略其深邃与雅致,正如赵老师的《愚公移山》所展现的儒雅学者风范。赵老师在教学中,总是以一种和缓的方式与学生探讨,这种教学风格,以及他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谨慎与对艺术的执着,都成为了学生们的榜样。赵宗藻老师虽已离去,但他的艺术成就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学生们的心中,激励着版画系继续繁荣发展,历久弥新。
1959年在敦煌采风
陈海燕:在毕业时,赵宗藻先生任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院)副院长,对我关爱有加。他时常鼓励我,期望我为学校创作,我的毕业创作题材便是受到他的鼓舞,以宝钢建设和内蒙草原牧民为背景。这些年我创作成果虽少,却始终铭记着赵老师的恩情。我领悟到赵先生严谨的创作方法和从生活到创作的路径,是他让我在艺术氛围中进行创作、体验生活的方式,我定会传承他的教学指导,传递给每一位所能接触、喜爱版画的人,让这份艺术的火种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辜居一: 赵宗藻先生无愧于教育家的称号。其一,他在担任系主任时主持恢复高考后首届77级、78级研究生招生,此举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其二,推行跨系选修制度,要求学生除专攻版画外,还需学习书法、国画、篆刻等知识,以丰富专业基础与发展底蕴,这一理念至今仍对后学影响深远。在教学之外,我与赵老师晚年在同一党支部,他90多岁高龄仍积极参与党组织活动,在党性方面的坚守令人敬佩。在政治与业务关系的把握上,赵老师为我们后辈树立了榜样。他身处风口浪尖,却妥善处理复杂局面,既坚守正确道路,又耐心规劝。赵老师留下的精神遗产,极具传承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弘扬。
安滨:我很幸运能够得到中国杰出版画家赵宗藻老师的亲授,成为他的学生。赵老师的教育主张,在大学期间对我们就产生巨大的影响:“从生活细致体察中获得的感受和带来的表现形式才能感人”“创作不重复过去,创作也不重复自己”。他在艺术创作上具有民族性的表现形式,是自己经过消化、酝酿、积淀后生成的绘画语言,是在现实生活中所提炼的主题、构思和画面形式。赵宗藻老师在担任学校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时,设立全院各系非本专业的课程选修制,他常强调“学得多,办法就多”。选修课的设立源于美术教育系的版画课程创新,赵老师与院领导深受触动,决定实施全院选修并加大比例,为综合绘画发展奠定基础。赵老师的教诲,我将永远铭记。
张敏杰:在1995年第三届中国版画家代表大会上,我获得赵宗藻先生零距离的亲授,他强调艺术创作要不断创新、否定自己,这让我深受触动,决心努力前行。先生乃是艺术的理想主义者。从文化修养到精神层面,他能够把“做人做画做文做事”有机统一起来。他将客观的山川融为一种内心情绪的形象,在艺术情趣中渗透出消散和淡雅的境地,以此表现出逍遥的心境与情结。这是精炼隽永的提升,是借物抒写出心灵的新境界,是超物象的深远之境,而得心源的深厚造诣。先生为人淡泊,唯艺是求,近期作品仍保持静穆深厚的特色,于秀雅繁密中求平和。其艺术之境,是不朽的精神性语境创造,是我心中永恒痕迹。
顾宏:我代表上海合作组织艺术家联盟、西湖国际美术家协会全体国内外艺术家,向赵宗藻先生表示深切的致敬。我与赵老师情谊深厚,他是我敬重的师长。赵宗藻老师民族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作品贴近民情,国画中有版画影子,版画中含中国画元素,此为其艺术独到之处。他平易近人、谦虚待人,是协会的顾问,20多年来,常出席我们的座谈会、展览会,令人印象颇深。愿赵老师一路走好,人品与作品永存。
孔国桥:自1989年受赵宗藻先生指导本科毕业创作起,我受教已35年,遇先生是我生命幸事,师母转述先生对我的评价,让我欣慰。赵先生多年铸就的艺术成就、深厚的学养和儒雅的气度,已然成为了中国版画界的一座高峰。他的温暖、宽容和严厉,伴随着我这几十年来不断犯错又不断纠错的跌跌撞撞的生命过程。追思赵宗藻先生,我们赞叹其艺术成就,感念培育之恩,更重要的是,先生对艺术和生活的真诚,作品背后独立饱满的人格。他自律、不妥协且淡泊名利,因性格“倔强”,在当下这份真诚显得尤为珍贵。追念先师,是为反观当下,持续艺术探索。在我心中,赵宗藻先生似春秋时的仲尼,非后世“至圣先师”。
1984年,担任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时的工作照
闵罕:赵宗藻先生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的教学组织者和创作实践者,一直超越了传统和现代的分段,形成了一种从中国艺术自身发展脉络出发的对于中国版画的创新性发展。在赵宗藻先生的版画作品中,我们看到他在新兴木刻运动中对民族精神的重塑与救亡图存的使命担当,同时也折射出民众的心声。在新文化运动100周年之际,他将自己为鲁迅所做的木刻插图与国美版画系的青年学生作品一起做了联合展览。当我们听到他在80岁高龄时朗读的《野草》,声音里饱含着蓬勃的生气,批判的果敢,爱国的热情,以及创造新世界的勇气。赵先生的声音铿锵有力,传递出无限的希望。追念赵先生。
陈瑜婷:作为新木铃木刻社的代表,我向赵宗藻老师致以最深的敬意与无尽的思念。赵宗藻老师陪伴着新木铃木刻社从萌芽、初创再到成长,他希望新木铃秉承木铃木刻研究会关怀现实之立旨,在新时代以刀代笔,放刀直干,让木铃继续铮铮作响。赵老师为社团题词写下“新木铃木刻社”,并以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丰富的创作经验,为木刻青年指明了创作方向。这十余年无论是以教学带动的集体创作活动,还是由成员自发的集体活动,新木铃木刻社日益壮大,源源不断的新木铃加入到我们集体中。赵老师对新木铃的关怀和谆谆教诲,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我们将接续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以来的精神传统,传承国美一代代浙派版画之精神。
赵辰:木和石是父亲一生的艺术创作媒介,也是他耿直而坚韧的个性体现。父亲对木材的认知和操作能力是超常的,他会收藏各种质地的木版画的板材,为了做一些快速刻印也会收藏三合板与硬纸板,他甚至还会自己手动雕刻制作摄影放大器。他对石材的热爱则是因为对刻章艺术的重视,会收藏各类石材,教导自己在书法上理解刻章的字和空间的关系。木石反映父亲个性中的言之讷、意之坚,木石之印既体现了他艺术表述中根植于传统的民间的质朴,也透露出他的构思独特,而隽永无穷的文采,则是他艺术创作借以承载的材料,也是中国文化深厚传统中以自然材料而艺术人文的载体。他的艺术表达中根植于传统的质朴与独特文采。我追思父亲的艺术,那是一种文质彬彬的艺术。
赵天叶:爷爷是一位版画家,他的早年作品黑白分明,后来作品越来越成熟,加了套色的技法。对于水印作品,他利用水去留木板的天然纹路,营造出了江南山水独有的氛围,探索出了新的可能性。他的作品展现出了浓浓的时代气息,很多作品也充满了哲理。这些故事性的叙述,使画面极具感染力,给人一种温暖、宁静的力量。在动荡的年代里,他通过木刻版画将平凡人的生活升华成了艺术的诗篇;在后来日渐富足的年代,他展现出了生活的本真和美好,每一刀每一刻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爷爷始终对学生倾囊相授,毫不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爷爷的艺术精神如同明亮的火炬,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我会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下去。
赵阳: 首先我替叔父赵昭炘表达对父亲赵宗藻的追思:叔父提到,父亲自幼受祖父影响,对书画充满热情,从小学时的花鸟画到中学时的《芥子园画谱》,再到苏州美专的专业深造,父亲的艺术之路始终璀璨。他的速写尤为出色,不仅家族内部赞誉有加,更影响了众多建筑界的朋友。
我亲眼见证了父亲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他在不断的学习进步中感悟人生。通过速写,父亲理解生活、追求生活,他的速写本随身携带,无论身处何地,都能迅速捕捉生活之美,由此真正走上了绘画的道路。父亲的艺术,是他对生活的独特诠释,也是我们家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艺术成就与人生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曹晓阳:在此次追思会上,大家的发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一起回溯了与赵宗藻先生相处的过往点滴,包括先生在教学与生活中对学生的悉心教导和深切的关怀。赵先生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与高尚的品格,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敬意;以其深厚的传统学养和教学上真心诚意,获得了大家的衷心爱戴。今天,大家共同缅怀先生为中国版画艺术和美术教育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言语间尽是对先生的感激与眷恋。赵宗藻先生不仅向我们传授了精湛的技艺,更是言传身教,教会我们如何立身处世。赵先生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必将深植于国美版画学术和教学传统之中,先生的师德风范将永远镌刻在国美版画之路上。
(以上内容根据速记整理,按照发言顺序排序。)
赵宗藻先生部分作品
《婺江边上》黑白木刻 39.5cm×25cm 1954年
《冬至》黑白木刻 26.5cm×35.5cm 1956年
《乡干集会》套色木刻 40cmX24cm 1956年
《田间》水印木刻 44cm×33cm 1959年
《四季春》木刻填彩 42.5cm×41cm 1960年
《力量的源泉》套色木刻 39cm×64cm1972年
《移山愚公》黑白木刻 41cm×64cm 1978年
《黄山组画之二——仙蓬莱》水印木刻 48cm×41cm 1982年
《甲子元宵》黑白木刻 39cm×65cm 1984年
《泰山移》黑白木刻 37cm×75.5cm 1986年
《种豆——姑苏行组画之三》水印木刻 49cm×37.5cm 1987年
赵宗藻书法作品
赵宗藻速写作品
赵宗藻速写作品
赵宗藻指墨国画作品
赵宗藻国画作品
赵宗藻国画作品
文 字 整 理|童戈辛 周 慧 贾毓秀 陈舒婷
编 辑|贾毓秀
责 编|童戈辛 刘 杨
审 核|徐 元 王 超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