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舜财经
上海正在开两会,能听到中国好声音——郑民华等20位委员,共同提交了一份“关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该提案不仅提示了“麻药不麻、血压不降、泻药不泻”的怪现状,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定的建设性解决方案。
建议恢复医生的选择权,对进口或国产药给予不同的报销比例等等。
尽管那些“发现”和“建议”,有相当一部分,我在2024年8月份的文章《儿童支原体肺炎住院记:进口阿奇霉素希舒美去哪儿了》里面都有呈现,以及,在随后的各类媒体和社交平台都散见大量的患者说话,但是我必须说,在现实的整个医疗链条里面,患者是最弱势弱小的,很多时候,那些气若游丝的呐喊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专业人士。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会认为,医学专家还是上海的好,起码,这是进口药逐步消失的一年以来,一线的医学专家第一次公开提出有价值的专业看法,而且还是用政协提案这样非常有影响力的方式。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开地方两会,在我看来,这就是掷地有声的两会好声音、中国好声音。
我之所以要加上“有价值”的前缀是因为,在2024年,我也听到相当多的医生,尤其是北京某医院的医生,背弃了专业精神和人的良知,在音频节目中出卖灵魂,给劣质药洗地,他们也谈及了药品替代的事情,但是那些发言不仅毫无质量和价值可言,而且对社会进步是起反作用的。
毕竟,无论国产进口,劣质药都是患者不能接受的。所以请允许我再说一次,上海不仅有张文宏,好的医学专家,上海多了去了。
我再说说这份提案的传播。
这份提案在1月15日由上海的门户网站东方网报道。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某些集采药的药效不稳定,特别是在高血压、糖尿病药物,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麻醉药等,在临床使用中经常有反映药效不佳的情况,有些往往加大药量也不起效。”郑民华委员表示,面对如此情况医生很无奈,因为没有选择权,向上反映也没渠道,病人在会经常由于更换药物,而发生疗效不佳的情况,有时甚至危及生命。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1321007892580739&wfr=spider&for=pc
1月17日,财新网也发表了对提案主笔人郑民华的采访稿。
在临床实践中,郑民华关注到更多类似的情况。他是外科的主刀医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药物,以及外科需要的抗生素、麻醉药、泻药都存在药效不稳定的情况。“我是外科医生,过去用合资或者进口的麻药,算得准时间的,现在就算不准。”他说,“麻药不睡的,本来用一支,现在用三四支才能睡着。”
公众号:财新“麻药不睡、血压不降、泻药不泻” 上海政协委员忧心集采药物疗效不稳
财新传媒是中国的优质核心媒体,这篇报道其实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份提案,而且财新传媒这一年多以来,对于原研药与国产药的命运转折,投入了很大的关注,是少有的良心媒体。
我之所以说财新值得致敬,是因为这半年来,我也看到太多洗地媒体,连篇累牍地扯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谎言,我也懒得说他们了。
药品质量为什么重要,是因为人命关天。
有些头脑不好的人可能会说,我这是杞人忧天,但是患者和去过医院的人都会明白,有效是什么都重要。拿不到结果的过程都是垃圾。郑民华也说了,药品有杂质、生产工艺有问题,皮试一旦阳性,就没人敢开开抗生素给你了。
有些头脑不好的人还说过,为了省钱,我们当然要用最便宜的药。这些人怎么不每天只喝碗稀粥最低限度地维持生命呢?这些人根本不知道,在另外一些方面,钱是怎样被浪费掉的,比如,我每次带小孩看儿科,都会被基层医生开一种叫银翘颗粒的中药粉剂,我记得150元左右一盒,又臭又难喝,这种东西为什么要开给儿童?一次两次三次,我都忍了,后来我就全面拒绝了,因为这东西拿回家除了扔掉还能干啥?
不管浪费医保的钱还是浪费患者的钱,都不该给病人开可用可不用的药品,真正要开的是“必须品”。拿儿科来讲,抗生素,抗过敏药,退烧药,雾化药,这些往往都是必须品,这每一个品类的药品里面,又都有大量的生产产家,怎能不优胜劣汰。
2025年,中国患者的命运会好一点吗?那些明显有疗效的好药能回来吗?
对于中国人来讲,你必须、也只能怀抱美好希望和祝愿。
除了祈祷,其实还是有能做的事,那就是阅读和传播更多的医学文献资料,记录和传播真实的一线患者和医生的声音,让正知正见主导这个世界,让良币驱逐劣币。
陶舜财经——你的醒脑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