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自媒体发达且言论自由,只要不违法,所有人都可以就任何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前提是实话实说,不能为了某种目的而编造谎言。

一些人为了否定改革开放的合法性必要性和取得的功绩,编造出来的一些谎言非常低级,低级到了不顾大多数人的感受,睁着眼说瞎话的程度。比如这个“六七十年代社会公平,人们生活水平差距不大”,就是这样特意编造出来的谎言。其实要想揭穿这样的谎言并没有什么难度,但是要想阻止这样的谣言继续流传,就需要费不少功夫了:

第一,六七十年代所有人的生活水平真的差距不大吗?

忘了在哪一篇回忆文章中看到过,六十年代的时候,侯宝林先生每月工资在350(或者330)元左右。这里,没有任何对侯老先生个人存在任何偏见的意思,只是300多元这个数字非常能说明问题。

因为六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全国平均的日工分值,只有0.2元左右,这还得是风调雨顺的正常年份。除了天灾会造成农民一年的劳动价值归零,家里人口多劳力少同样会成为倒欠生产队现金的“缺粮户”。更为诡异的是,家里劳动力多的家庭按说收入会比普通家庭高一些,但大多数农村,这样的壮劳力多的家庭反而会分得的粮食不够吃。

这样的缺粮户和粮食不够吃的家庭,跟月收入三四百的人,差距是多少倍,有谁能算得清呢?

第二,“差距不大”只不过是从来不出村或从来不出单位的人的错误印象。

之所以很多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人,也会有“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的错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见识太少带来的。

因为六七十年代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几乎所有的物资都要凭票供应,表面上凭票供应的东西价格不高。但是凭票本身,就反应了很大的差距,因为很多东西的票证是按级别发放,大多数普通人根本没有听说过。比如凭票购买的永久凤凰牌自行车,就要比没票的便宜七八十块钱,而这七八十块钱大概是农民一年的工分收入。



所以六七十年代的大多数农村,根本就没人见过崭新的永久凤凰自行车。更不用说彩电冰箱洗衣机,这些更值钱的消耗品了。中国的很多地方,都是1980年以后,才开始通了电,所有的电器都是很多人没有听说过。因此所谓的“差距不大”,只不过是在自己那个小圈子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而已。

更何况,即使同样是农村,很多人在网上发文章说自己生产队一个劳动日分值两块多三块。这样的收入水平跟那些一个劳动日分值八分,甚至是负数的生产队相比,差距到底是大还是不大?

第三,生活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用品,其实更反应在衣食住行的各方面。

许多人对莫言所说的“八岁以前不穿衣服”持怀疑态度,其实六零年代以前出生的很多人应该记得,1975年以前的学龄前儿童不管男女到了夏秋季节不穿衣服,应该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就记得自己五六岁的时候,因为要去走亲,跟同村一个同岁的女孩子借短裤穿——因为她是家里的老大,比我们家稍微宽裕一些。

更大的差距表现在平时的饮食和出行方面:

城市的粮食供应,从细粮的占比,到含蛋白质的豆类肉食品的数量品种,都有非常大的区别。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到京吉普,再到拉达,到红旗;坐火车从闷罐到木座椅再到软卧,都是按级别规定好的,飞机那就更不用说了,级别到不了根本不会卖给你票。所有这些待遇方面的差距,最终不都是要落实到现金方面,这不是差距不大,而是有着天壤之别。

因此所谓“改革开放前人们生活差距不大”的说法,根本就是有心人特意编造出来的不实之词。如果说当年人们的生活普遍与现在有差距,这反应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各方面的巨大进步,这应该算是实话。比如现在的普通农民,也有很多坐高铁坐软卧坐飞机了,相比较之下到底是差距变大还是变小了,一时之间难以计算清楚。

不过所谓“六七十年代什么生活差距不大”,绝对是有人特意为今天的人们灌输错误的印象,而特意编造的。至于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编造谎言,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