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否定改革开放,一些人无所不用其极,编造一个又一个谎言,目的就是否定改革开放的作用。关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作用,他们用自相矛盾的说法,让人看了忍不住怀疑他们的智商和用心。它们所编造的谎言主要有:

第一,人民公社时期的八万多座水库,是农民吃饱饭最大的功臣。

新中国的一系列水利建设对农业功不可没,这是任何人都不会否认的事实,因为任何人都知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但是反对改革开放的这些人,一边编造“分田单干后农田水利建设全部荒废”的谎言,一边把中国农业增产的最主要原因归属于人民公社时期的水利建设,这就十分可笑了。对此他们不到感觉不到自相矛盾,反而不管什么时候都振振有词地作为反对改革开放的理由。

他们自己从来没认识到的是,即使他们一直所说的“人民公社时期修建了八万多座水库”是真的,怎么能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年久失修,灌溉面积反而会越来越大了呢?

实际上人民公社时期修建的所有水库,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中国气候变化,最主要功能是供应各大城市的饮用水,对农业灌溉的作用是越来作用越小的。一个原因是降水量越来越小,另一个原因是水库因为淤积等原因,流量逐年减少。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民种地积极性空前高涨,对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是超过了人民公社时期。最为明显的是,之前很多不能享受到水库灌溉红利的平原地区,是粮食产量增加最主要的地区。



第二,粮食产量增加最主要的原因是化肥的大量应用。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谎言,因为化肥的使用确实对粮食产量的增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不过这些人对于化肥的使用,因为根本不懂行,导致他们又闹了笑话。

1983年,全国化肥以1600多万吨的产量,仅相当于全国实际需求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不论是从使用量还是肥效发挥,显然这样的产量,不足以担负起相对于全国粮食产量增加这样重大的使命。

当然化肥如何使用,对粮食增产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为人民公社时期,化肥和其它农用物资一样,都是由各省各县进行统一调拨的。而对于化肥的品种和调拨的数量,地方政府却很难考虑当地土壤等方面的因素。比如我们老家耕地盐碱化程度很高,最适合使用的是碳酸氢铵等酸性肥,但生产队时期上级调拨的化肥,却可能是以硝铵和尿素等碱性化肥为主,显然对于农村粮食产量增加并不会起到明显的作用。

土地承包以后,农户种地的热情高涨,千方百计在这方面增加投入,避免了肥不对路等现象,种地更加科学合理,这分明是积极性带来的变化。那些认为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粮食产量增加没有任何作用的观点,显然是没有任何根据的瞎说而已。

第三,把承包制对粮食增产的作用全部归于良种。

新中国的农业,向来重视良种对增产的作用,排在八字宪法的第四位。但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对于良种的研究,也因为统一分配的原因,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以我1982年和83年种棉花的经验,当时种的“鲁棉一号”,就是从山东买来的,生产队时期我们这里根本不可能有。由于种了适合本地的棉种,当年亩产籽棉达到了400斤以上,而在生产队时期棉花亩产却从来没有超过300斤。

这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因为任何良种,都是适应一定的气候和土壤等因素生产出来的。生产队时期同样是分到什么是什么,或者自己留什么是什么。至于科学种田什么的,县或者县以上的政府部门,显然对于本地的具体情况不会有十分清楚的具体了解。

第四,忽略实际情况睁着眼睛瞎说。

中国的农村包产到户,最开始是从1978年开始有了个别试点。经过了四年多一百多个地区的试点证明了其有效性,所以才在1982年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反对改革开放和不承认承包责任制成功的人们,从来不管具体情况,只是笼统地反对“一包就饱”,反对承包责任制对全国粮食增产的决定性作用。

实际上因为改革开放的全面铺开,1983年全国耕地数量,比承包之前的1982年有了较大数量的降低。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从1982年颁布《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规定“被征用身体的干部和群众应该服从国家需要”,一年时间内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1520万亩,减少比例约10%。而同时期全国粮食产量,1983年比承包责任制全面推开的1982年,增产约9.2%,1000多亿斤。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反对改革开放的势力为了否定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无所不用其极,根本不讲任何事实根据,自顾自直接下结论。实际上他们所有的说法因为不是事实,根本不可能得到全国农民的赞同,也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影响。所以他们长期以来,只不过起到了在网络上制造混乱的作用。他们可能与美国的杜勒斯想的一样,把和平演变的努力,寄托在中国的第n代身上。可惜他们操之过急,在经历过的农民大多数都在世的情况下,所有的一切努力只不过是螳臂挡车,徒增笑料而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