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463期】
小李是一位公司文员,为人随和,性格开朗,所以身边的同事朋友都爱找他倾诉心里话,小李也非常乐意为大家排解烦恼。起初,助人的快乐让小李乐此不疲。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面对朋友和家人的情感需求时,他开始变得麻木,感到力不从心。最终,小李意识到,自己可能陷入了“共情疲劳”,这种情感耗竭的状态使得他无法再继续助人行为。
“共情”是指个体体验他人的感受和体验的情感和认知过程,它也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的心理能力。而“共情疲劳”则是指个体由于长期、过度共情,导致自身的情感资源被耗尽,且无法有效释放和调节心理压力,出现精神疲劳的现象。
共情虽然是一种优秀的心理能力,但过度共情就可能会对共情者本人产生一些危害。例如,可能导致心理创伤。共情是一个高负荷的心理过程,有时候它需要人们体验别人的痛苦和无助,出现与共情对象相似的心理创伤。如果共情者缺乏足够的自我调适能力,久而久之心理创伤累积,就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此外,短时间内的过度自我暴露,看似能够快速建立彼此间的信任,但可能不利于后续的长期交往。
如何避免“过度共情”,防范“共情疲劳”的产生呢?
自我评估,及时叫停
在当朋友们不良情绪的垃圾桶时,要学会时不时停下来感受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如果觉得不适,一定要及时告诉朋友:“对不起,我想停一下”。
设立界限,保持距离
给自己和他人划定一个界限,在合适的距离之外倾听对方的心声,避免过分代入。时刻留意自己是否越界,当下的助人行为是否已经超出了自己的心理能力承受范围。
恢复活力,再助他人
充当他人的“树洞”一段时间后,你需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便是让自己适当脱离共情情境。放松一下,“充充电”,恢复精神活力。之后再重新投入到抚慰心灵的行动中,让助人的愉悦感激发更多正能量。
难以承受,及时说不
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恢复到原有状态,亦或是自己很容易陷入别人的故事里,很久都“出不来”,那么可能你并不适合需要共情能力的助人活动。不要担心朋友暂时的不快,勇敢地说“不”,适当地远离,眼不见,心不烦,耳不听,身更轻。
适度的共情可以温暖他人,过度的共情则可能会伤己误人。助人自助,也要量力而行。帮助他人,更要关爱自己!
作者简介
沈彤菲,大学本科就读,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航天人。
作者简介
赵雅雯,大学本科就读,爱好读书,打羽毛球,书法,擅长跑步。性格时而社牛时而社恐,平常喜欢追剧,是妥妥的一枚吃货。
主播简介
冷润,本科就读生,敢于尝试,追求新奇。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沈彤菲、赵雅雯
主播 | 冷润
审核 | 陆峥
编辑 | 张子豪
校对 | 刘俞希
主编 | 张文军
邮箱 | ourspace04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