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工作,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关键纽带,承载着民众的殷切期盼,肩负着化解社会矛盾、保障民生福祉的重任。然而,当下信访领域却出现了一些令人揪心的乱象,亟待拨乱反正。
近期发生的诸多案例发人深省。有当事人在信访时仿若陷入偏执的泥沼,全然不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劝告与理性分析,甚至恶意扬言行凶杀人,以极端暴力威胁宣泄不满,试图冲破法律与规则的堤坝;有的肆意公开侮辱政府及工作人员,毫无根据地污蔑公职人员是“黑社会保护伞”,在接访询问环节,拒不配合,只顾喋喋不休地宣泄情绪,诉求表述不明,还动辄以上访至国家、省市上级部门相要挟,令正常的信访工作秩序支离破碎,接访人员压力重重。
细究乱象根源,扭曲的信访“生态”背后是不合理的考核机制与部分群众法治观念的淡薄相互交织。一方面,部分地区上级考核单纯以“有无上访”给当地“打分”,重压之下,地方为求一时安稳,对无理诉求妥协,甚至违规“安抚”,反而助长歪风;另一方面,一些群众误信“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企图用偏激行为和不实言论突破底线,谋取不当利益。
重塑信访生态,需多管齐下打出“组合拳”。首先,优化信访考核制度是当务之急。摒弃简单以访量论英雄的旧规,构建科学考核体系,将考核重点聚焦于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成效等核心指标,为基层减压赋能,让信访工作回归解决实际问题的本质。
其次,法治必须挺在前面。对于恶意信访、暴力威胁、公然侮辱等违法行为,执法部门要迅速亮剑,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规严惩不贷,彰显法律威严,以儆效尤;信访部门也应前置法治宣传,在接待场所全方位普及信访法规与正当维权流程,为信访者“划清红线”,引导树立法治思维。
再者,提升基层信访工作能力不容忽视。加强对一线接访人员的专业培训,涵盖沟通技巧、矛盾调处、政策解读等多元领域,让他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有底气、有能力引导信访人回归理性,精准挖掘诉求、有效解决问题。
信访工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晴雨表”,唯有以制度为基、法治为纲、能力为翼,破除乱象,才能让信访之路重回正轨,使民意畅通无阻,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和谐动力,向着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