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由中国肥胖联盟和广东省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关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中国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重大报告中提出了新的肥胖症诊断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了“临床肥胖症”、“临床肥胖前期”两种肥胖症的分类及诊断标准。此次研讨会对这一定义及诊断标准进行深入探讨。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中国专家研讨会。主办方供图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于1月16日在全球范围内发布,该报告由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主席、伦敦国王学院Francesco Rubino教授牵头,汇集58位国际顶尖专家共同制定和审议。
报告指出,目前使用的肥胖症测量指标无法实现准确的疾病诊断,因而妨碍了该疾病的治疗和防控政策的实施;并提出了全新的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定义,将其视为一种由过度脂肪直接引起的慢性疾病,解决了肥胖是否是一种疾病的持续争议,该定义和诊断标准得到了全球75个医学组织的支持。同时,报告呼吁,所有肥胖人士都应在不受污名化和指责的情况下,依据临床肥胖症和临床肥胖前期的分类,获得所需的干预及治疗建议和健康照护。
中国肥胖联盟作为肥胖症防治工作的重要学术平台,发布关于支持《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立场声明,对这一国际重大报告表示支持,并呼吁医学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指出,该报告基于肥胖以过度脂肪累积为主要特征,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以及临床肥胖前期的定义、诊断路径和治疗原则,明确了临床肥胖症是一种独立的慢性疾病,临床肥胖前期是一种肥胖状态的概念。基于此,二者有着不同的干预措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明确的治疗决策依据,为政策制定与完善提供重要依据。同时,新理念的提出,促使我们去审视和思考更多问题。
柳叶刀报告提出:区分“临床肥胖”与“临床前肥胖”
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2024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正式印发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出,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成年人的肥胖症患病率达16.4%。
报告指出,目前在诊断肥胖症时,主要依赖体质指数(BMI)这一单一的身体测量学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报告提出了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定义,并建立了专家共识一致的疾病诊断框架,并首次将肥胖分为“临床肥胖症(clinical obesity)”和“临床肥胖前期(pre-clinical obesity)”两种状态。
报告建议,采用一种更精细、更全面的诊断方法,列出了18条成年人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和13条儿童青少年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以更准确地诊断肥胖症并降低误分类的风险。该研究成果的发布,为中国肥胖症防治带来了新思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指出,以往以体重下降为终点的临床试验多在内分泌科开展,但未来,这种研究将拓展至与“临床肥胖症”相关的各个专业科室,如呼吸、心血管、骨科、神经内科等。这一转变意味着肥胖症的临床试验和治疗将不再局限于内分泌科,而是将更广泛地融入整个医疗体系。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在肥胖症治疗中的定位,将不仅关注肥胖症的治疗,还将致力于预防“临床肥胖前期”进展为“临床肥胖症”。这一转变有望推动肥胖症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整体防治效果。
与会专家们表示,希望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标准,并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土的诊断标准。针对亚洲地区的人群,专家也在积极讨论是否应制定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诊断标准,并期待更多临床证据来支持这一决策。
专家:应考虑制定符合本土实际情况的诊断标准
中国肥胖联盟开展此次研讨会,针对报告的权威研究成果进行讨论。与会专家们表示,该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发布,是国际上的一个里程碑式事件,解决了肥胖症防治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但今后如何把这个定义用在临床上,特别是结合中国的政策环境、医疗体系、人群特征,如何进一步朝这个方向做更多的研究,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中国基层是否具有践行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能力,以及如何承接这些一系列的诊断技术,包括器官损害如何去评价,这套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不是完善等问题,都是需要明确的地方。
研讨会提出,应联合多方力量,共同促进中国肥胖症防治事业的规范发展。此外,还需要关注肥胖症研究的多学科融合趋势,鼓励多学科共同参与肥胖症的研究和治疗,以提高整体防治效果。针对亚洲地区的人群,也应考虑制定符合本土实际情况的诊断标准,以更好地满足我国肥胖症防治工作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