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2025年重庆两会开启,怀揣民意的代表委员为新重庆发展提出了不少“金点子”。其中,市政协委员、西南政法大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雷勇提到:让超大城市治理更有温度,让城市治理效能更多惠及千家万户。无论是数字重庆建设、城市治理立法,还是“大综合一体化”城市治理体制机制建设,都是为了让大家居住环境更好一些,办事更方便一些,交通更畅通一些,让大家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超大城市治理既要体现“大”的特点,也要反映“小”的要求。“小”是超大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重点是切实解决城市生活、生产、生态所面临的碎片化、具体化问题,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治理对象由大变小,治理视角由粗变细,需要像绣花一样,精雕细琢,持续发力。
问需千家万户小事,需要不断弯腰打捞民意。
对城市管理者来说,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新路子中,如何弯下腰听取群众意见,如何打开门用好群众力量,显得尤为重要。从老旧小区改造到公共设施建设,从“背篓专线”到“赶场公交”,从聚焦“一老一小”到“老幼共托”,从老厂房、老街区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历史文脉传承地。一座城市温暖的内核,在于它始终把生活在这里的人的需求放在心头。不断弯腰打捞民意,就是要充分重视群众对问题的“发现权”,让上头的各种治理资源充分下沉,配合基层部门,满足群众诉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从群众中来”发现问题,“到群众中去”解决问题,为城市治理提供最为高效的方案选择。
问需千家万户小事,以数字赋能为居民生活添便利。
创造高品质生活,是数字重庆建设的重要落脚点,数字重庆建设不仅能提升城市治理、赋能高质量发展,还要融入市民的衣食住行,为美好生活添彩。无论是建成全国领先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还是重庆数字医学影像服务改革重要成果的“医检互认”,以及永川区实验小学引入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读本,重庆市人社局推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件事”等,只有让越来越多可观、可感的新变化,实实在在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才能切实帮助老百姓解决急难愁盼的问题,才能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促进数字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问需千家万户小事,为基层减负让实干扎根。
基层是服务广大群众的最前沿,是抓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从减少“文山会海”,到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从明确责任清单,到科学地进行属地管理……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才能专心致志为人民服务。减负与实干,是基层减负工作的一体两面,减的是花里胡哨的虚功,加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实绩;减的是毫无必要的形式,加的是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只有立足实际、真抓实干、追求实效,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应付考核中解脱出来,放开手脚、轻装前行,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到群众中去”,持续解决市民关心关切的实际问题。
一座城市中,千头万绪的事很多,但说到底就是千家万户的事。找准“小切口”、做优“大服务”,不断打捞民意,以数字赋能,为基层减负,畅通城市治理“微循环”,提升城市基层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让城市运转的堵点和痛点更早“被看到”,形成“问需于民—施治为民—造福于民”的闭环。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的智慧化水平,持续降低城市治理的成本,提高城市治理的整体效能,我们的城市一定会更加和谐宜居,成为更有温度的超大城市。
上游新闻评论员 康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