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追究,就开除你!”2015年4月27日,江阴一银行职员刘海斌的妻子拿着亡母的600万存折来到了银行,结果银行拒不支付,还声称存折是假的,最后一通维权下来,刘海斌既丢了工作,还没了存折......
2015年4月的某天,江苏江阴的刘海斌正准备调任到四川双流村担任江阴农商银行行长。在收拾行李时,他突然想起两年前母亲临终前的一句话:“阁楼抽屉里有个重要的东西,记得取出来。”
好奇心驱使他爬上了阁楼。他翻开一个布满灰尘的铁盒,竟发现一张1994年的存折。存折上写着“黄小妹”,金额赫然是600万元!刘海斌愣住了。
刘海斌决定让妻子去银行核查存折的真实性,并尽快处理这笔看似巨额的遗产。4月27日,刘妻拿着存折复印件来到江阴农商银行,银行工作人员告诉她,仅凭复印件无法办理,需要提供原件。
次日,她再次前往银行,提交了存折原件。
两天后,银行打来电话,告诉她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存折是伪造的!不仅如此,银行还宣称存折已依法销毁,并警告刘海斌不得继续追究,否则将面临涉嫌金融诈骗的指控。
事实上,银行提出了许多疑点。存折没有存入日期,金额为手写而非电脑打印,印章模糊且不符合当时的规范。
此外,银行表示,系统内没有这笔存款的记录。而且,银行认为刘海斌作为内部员工,有机会接触到空白存单和印章,因此怀疑他有伪造存折的可能性。
但刘海斌坚决否认这一切。他强调,存折是母亲的遗物,自己只是想确认存款的真实性。银行的指控和销毁存折的行为让他既愤怒又不解。
刘海斌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2015年8月,他向江阴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银行支付600万元本金及利息。法院以证据不足为由拒绝受理。
不甘心的刘海斌继续向无锡市中级法院上诉,却再次遭到驳回。案件随后被移交公安机关调查。司法鉴定中心对存折进行鉴定,但由于年代久远,存折上许多关键细节已经模糊,无法得出明确结论。
2019年,江阴市法院再次审理此案,但驳回了刘海斌的全部诉求。法院认为,存折存在诸多瑕疵,且刘海斌未能提供存款来源的合理解释,因此要求他承担案件受理费用。
此后,刘海斌继续上诉至江苏省高院,但始终未能成功。
与此同时,这起案件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部分人认为,银行存在逃避责任的嫌疑,擅自销毁存折的做法明显缺乏透明度;而另一部分人则质疑存折本身的真实性,以及刘海斌母亲黄小妹的资金来源。
刘海斌的母亲黄小妹在20世纪90年代曾从事会计工作,他提到母亲在那个时期可能参与了期货投资。
然而,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期货投资风险极高且市场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普通家庭是否能通过投资积累如此巨额财富,仍是一个疑问。
银行的做法同样备受质疑,刘海斌多次要求归还存折原件,却被告知存折已依法销毁。
案件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存折本身的真伪,还在于背后法律、金融和社会舆论的交织。司法系统在处理这类案件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证据的缺失、时间的跨度,以及公众对案件的高度关注。
这起案件不仅让刘海斌深陷困境,也对他的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不仅丢掉了工作,还要面对漫长的诉讼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尽管如此,刘海斌始终坚信母亲不会欺骗自己,坚持为自己的权益而战。
从案件发生到多次诉讼失败,刘海斌的维权之路已经走了许多年。这场围绕600万元存折展开的纠纷,不仅是个人与银行的对抗,更是一场关于法律、诚信与金融监管的考验。
今天,这张存折的真相依然是一个谜,但无论结果如何,这起案件都为金融机构的透明度、司法公正以及社会舆论的力量提供了深刻的思考。或许,在某一天,时间会揭开它最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