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尉迟迥庙碑 局部)

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有一员大将,名字叫做尉迟迥。

这位老兄,很不一般,出身那就很显贵,他是北周政权奠基人宇文泰的外甥,属于是皇室亲眷,那地位非常了不得。

我们知道,南北朝呢,是一个帅哥频出的朝代,北朝的很多将领,那都是一等一的帅哥,北齐的帅哥代表人物非兰陵王高长恭莫属,据说这哥们因为长得太帅,导致很没有威严,打仗的时候敌人看见他不害怕,所以他只好在战场上带起面具。

而北周这边,论帅哥,那也就是尉迟迥首屈一指了,《北史》中就明确记载了尉迟迥是个大帅哥,是俊美容仪,那长相是相当的哇塞了。

现在的年轻人常说“颜值即正义”,意思是说长得帅的人,做什么都是对的,这句话其实透露出的,是一种长相优势,即面容姣好的人能更加容易的在社会上生存,也更能轻而易举的占据更多的社会资源,其实在古代也未必就不存在这种现象,北齐的奠基人,神武帝高欢,年轻的时候只是普通士兵,他在城墙下站岗服役,竟能引得当时富甲一方的世家大族娄家的孙女娄昭君主动追求,那说到底肯定是高欢长得还是帅的。

就好像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很多画像把他画的不太好看,脸型画成了月牙的形状,还有点地包天,可实际上我们想一想,朱元璋应该是没有那么难看的,不仅不难看,反而大概率长相不错,不然马姑娘(即孝慈高皇后)怎么可能会相中他?

大帅哥尉迟迥,和高欢一样,很有能力,那我们知道北周的前身是西魏,其实从西魏时期开始,尉迟迥就一直在朝廷里担任重要职务,混的非常不错,做文官的时候,位极人臣,做武将的时候,那也是攻城掠地,不在话下。

这位老兄,那头衔太多了,太保,太傅,太师,上柱国,大将军,他全都干过,就没有比他声名更加显赫的了。

时间到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这一年,北周的第四位皇帝周宣帝宇文赟驾崩了。

接替宇文赟的,是宇文赟的儿子宇文阐。


(杨坚 绘像)

这个宇文阐,是个小孩,主少国疑,难以自持,他不能独自处理政务,因此当时就由丞相杨坚代为辅政,杨坚后来代北周建立了隋朝,说明他就有不臣之心,因此他辅政的时候,他就很忌惮和北周皇室关系匪浅的尉迟迥。

那个时候的尉迟迥,在外带兵,有兵权,有势力,有人马,杨坚是出于对尉迟迥的怀疑也好,还是想要把他除掉也好,反正就想要把尉迟迥给架空了,于是就派人到地方去宣召尉迟迥,让他回到朝廷里。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所以只要把尉迟迥弄回来,那就好控制了。

杨坚的算盘打的还很周密,把尉迟迥给弄回来之后,他还打算让另外一位将领韦孝宽来替代尉迟迥的职务,让尉迟迥连回头路都没得走。

尉迟迥一看,一揣摩局势,发现这不对啊,杨坚让自己回朝廷,这不是鸿门宴么?这不是要收拾自己么?自己要是回去了,那真是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所以他就拒不奉诏,坚决不回去。

尉迟迥不仅不回去,他思来想去,认为这杨坚呐,必然是乱臣贼子,要图谋自立,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尉迟迥认为自己如果不反抗,那就是慢性自杀,早晚会被杨坚给整死,所以不久之后他起兵反抗了。

尉迟迥起兵反抗朝廷,杨坚的反应也很快,直接就派出了韦孝宽来讨伐尉迟迥。

这个韦孝宽,可以说是南北朝的一员名将,虎将,这人厉害到了什么程度?简而概之就是一句话,如果没有韦孝宽,那么可能东魏时期的高欢就能一统北方了。

韦孝宽打仗方面的造诣,那不是一般高,《北史》里有句话,体现的非常好:

城外尽其攻击之术,孝宽咸拒破之。


(高欢 形象)

高欢倾巢而出,带领所有的兵力攻打韦孝宽驻守的城池,城外的高欢用尽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攻城办法,但韦孝宽始终巍然不动,一一破之。

被韦孝宽击败之后,高欢没办法,只好班师回朝,回师的路上,士兵颓废,军心不振,高欢手下的将领斛律金为了振奋士气,带着大家唱歌,这才有了那一首流传后世的《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韦孝宽很厉害,但是尉迟迥也不是吃素的,他替朝廷平定过蜀地,东征过洛阳,也是一位几乎没有败绩的选手。

这是什么?这是针尖对麦芒,这是高手对决。

战争开始,韦孝宽主动出击,尉迟迥坚持抵抗,形势逐渐对韦孝宽不利,因此韦孝宽这第一仗,打的不是很好,没有什么效果,也可以说是战败了。

尉迟迥当时的官职,是北周的相州总管。

相州,是一个很大的州,尉迟迥的驻地在邺城,邺城下边还辖着六个郡,以今天的地图来看,尉迟迥的势力范围大概是今天的河北临漳和河南安阳一带。

韦孝宽和尉迟迥打完第一仗之后,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


(古代战争)

我们知道,韦孝宽和尉迟迥,那都是北朝的当世名将,老百姓们都听说过他俩的名字,俩人打了一仗,动静闹的挺大,地方上的老百姓都知道这个消息了,老百姓就好奇啊,说天天听说守玉壁城的韦孝宽,天天听说平定蜀地的尉迟迥,可是只是坊间笑谈,听过没见过,所以大家都想要一睹真容,同时呢,这老百姓也没见过这种阵仗的战争,都想要看看怎么回事儿,想知道这打仗打到什么样了,是什么进度,于是,以下一幕就发生了:

《周书》:邺中士女,观者如堵。高颎与李询整阵,先犯观者,因其扰而乘之。迥大败,遂入邺。

老少爷们,男女百姓,听说有热闹可看,是呼朋引伴,拉帮结伙,全都跑到了前线上来观战,人数之多,远远望去好像一堵墙一样密不透风。

这得是多少人呐?

史料没有记载,但是肯定是很多人,如果只有几个人,也没有必要记载下来了。

您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烽火连天,战鼓雷动,两军对峙,旌旗蔽日,箭矢如雨,怒吼与兵器交响,刀光剑影中,血肉横飞,战马嘶鸣,车轮辘辘,车轮下碾压破碎的山河,硝烟四起,遮蔽了蓝天白云,火光冲天,照亮了士兵们已经狰狞的脸庞...

当然了,以上是作者个人的想象,但是古代战争,冷兵器时代的作战,只会比我说的还要残酷。

这边战场上都杀红眼了,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都拼命了,那边一大群百姓则在目不转睛的围观。

要说,这尉迟迥,他也不是瞎叛乱,瞎反抗,他还是很有两下子的,韦孝宽集合大军,猛烈攻打,尉迟迥却仍旧是不慌不忙,仍有从容还手的余地。


(尉迟迥 形象)

战况得不到推进,韦孝宽很着急,那么这个时候,同在北周朝廷军中的两个将领,一个叫做李询,一个叫做高颎,俩人就转变了思路,想了一个办法。

什么办法呢?那就是朝廷的军队分出一部分兵力,来攻打这些看热闹的围观百姓。

这帮百姓也是懵了,因为他们真的就只是出于好奇的心理才跑到前线上来的,你们打你们的,我们看我们的,咱们井水不犯河水对不对?

他们哪儿想到,朝廷军队挥动武器,策马驱前,奔着自己就过来了。

这帮人都是普通百姓,他们没有武器,没有装备,没有战斗力,也没有纪律性,朝廷的军队冲过来,他们登时大乱,开始慌不择路的逃跑。

慌不择路的意思就是,大批量的百姓们根本就没有原路返回,离开前线,而是情急之下四处乱窜,很多直接就奔逃到了正面战场上。

他们哀嚎,哭喊,相互践踏,不少百姓甚至都跑到了尉迟迥这边的军队阵营里,那尉迟迥这边的军队立刻就乱套了,阵型一下子就被打乱了,而朝廷军队抓住这个机会,立刻进攻尉迟迥,尉迟迥被这帮逃命的百姓们把军队的防线给搅了个七荤八素,军中大乱,他一时不能指挥,因此而战败。

这一仗,朝廷军队取得大胜,这士气啊各方面的就都上来了,之后是越战越勇,连战连捷,很快就把尉迟迥给击败了。

到最后,尉迟迥兵败被围,退守邺城,他弹尽粮绝,最终自尽而死。

我们当然不能说,是这帮围观的百姓引起的骚乱致使尉迟迥兵变,因为就算没有这些百姓,尉迟迥也注定会失败,他从反叛到兵变,仨月都不到,只有六十八天。

倒霉的是这群围观群众,围观的百姓,为了看个热闹,大部分都因此了赔上了性命。

这场热闹看的,代价真是太大了...

参考资料:

《周书·卷二十一》

《北史·卷六十二》

王晨旭.论隋文帝拆邺原因.兰台世界,2024

皇甫小够,韩长松,王永红.沁水之战考释.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